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台灣 > 正文

逾千萬件文物尚流失海外

2017-04-17
■見燈大和尚致辭。 記者江鑫嫻  攝■見燈大和尚致辭。 記者江鑫嫻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山西報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尚有逾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當前中國追索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主要方式包括:依法追討、商業回購、外交談判和捐贈。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政府關心每一件非法流失文物的去向。目前,追索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好。依據相關國際公約精神,中國已與美國、瑞士等20個國家簽署保護文物遺產雙邊協定,如中美兩國的雙邊協定明確,唐代(公元907年)以前的文物以及具有250年以上歷史的雕塑和壁畫等文物,美國海關一旦發現沒有中國合法出境證明,就會扣留並返還中國。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非法流失文物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清末至民國初的幾次戰爭,外國侵略者擄走了很多文物。另外,日本侵華期間,將大批中國文物運往日本。

第二類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少古遺址古墓葬被盜,文物流失海外,有些還成為一些拍賣機構和收藏者追逐的對象。

第三類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些西方人士打着所謂文物考察或是探險、從事商業貿易的旗號,竊取中國文物。

目前,中國在建立文物清單、摸清家底的同時,嚴格管理內地文物市場,防止一切盜竊、盜掘、走私的文物流通,杜絕文物拍賣、文物商店成為非法文物和假文物銷售的渠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