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傳奇貝聿銘 期頤大工匠

2017-05-09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 網上圖片■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 網上圖片

馬承鈞

4月15日一早,幽靜的蘇州博物館湧來人流,展館外頓時熱鬧起來--這裡正在舉辦為期兩月的「貝聿銘文獻展」。

提起貝聿銘這位世界級建築大師,可謂如雷貫耳大名鼎鼎,今年4月26日是他的百年華誕,當然值得隆重慶祝。美國也將在4月底慶祝其榮膺「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而正在辦展的這個蘇州博物館,正是貝老先生晚年的封山之作。

貝聿銘出身蘇州綿延六百年的名門望族,其父貝祖詒是著名銀行家。蘇州名園「獅子林」是貝家私人花園,美輪美奐的古典園林從小對他潛移默化,訪園林、賞藏品、聽昆曲,賦予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腔摯愛。

少年時代貝聿銘在上海求學,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的建築領域摸爬滾打十餘年,逐漸成為各大建築公司爭搶的「台柱子」。他設計的費城三層公寓大受工薪階層青睞,被譽為「平民建築師」;他設計的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和夏威夷文化中心,至今仍是當地地標性建築。

1960年貝聿銘成立自己的建築公司。上世紀七十年代,為紀念已故總統約翰.尼克松,聯邦政府請貝聿銘設計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由於思想解放,設計新穎大膽,該圖書館被稱為美國史上最佳建築之一,全美建築界因此宣佈1979年為「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貝聿銘一生功名卓著、得獎無數,1979年的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3年普利茲克獎、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以及1989年日本帝賞獎等等等等,當之無愧地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到巴黎的各國遊客,必看之地便是盧浮宮。在進入展廳之前,必然會被一座金碧輝煌的玻璃金字塔所驚艷,筆者曾在那裡拍照留念。去香港的觀光客,也對位於花園道的中國銀行大廈記憶猶新,我也曾在其55層俯瞰港島全景--這些超豪華建築正是貝聿銘的傑作。

據說1980年巴黎要翻修盧浮宮,法國總統密特朗力邀貝聿銘出山,貝老以自己對西方文化和800年歷史的盧浮宮的高度認知,完美設計了這座玻璃金字塔。注重「細節決定成敗」的貝聿銘凸顯「讓光線來作設計」的貝氏秘密武器,在金字塔入口處將大量光線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空間立馬變幻萬端,陽光通過玻璃投射在展館的各個角落,使展廳變成一個開闊光亮庭院,盧浮宮也隨之充滿生氣。玻璃金字塔於是為巴黎新添一景。

1979年,走出「圍城」的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百廢俱興的神州大興土木,首都北京決定建造香山飯店,一位高層點名邀請大名鼎鼎的貝聿銘。「這是對祖國的一次報答啊!」62歲的貝聿銘隻身回國,他在遠離市區的香山來回考察,決定以中國式的「四季庭院」作為設計方向,讓每一個窗戶都能見到園林。當他的設計稿和沙盤模型擺到決策者的案頭時,大家都為之驚艷了,連專家們都擊節稱讚:「它就像一位天然去雕飾的少女,體現了真正的中國美學!」

2004年,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開建,

新館外牆為乳白色法國石灰石,與華盛頓地區的建築非常協調,辦公樓內部設計則別出心裁地將中國傳統庭園融入現代建築風格,造型之獨特、形態之優美、使用之舒適三位一體,深得中外人士好評--其總設計師又是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一生功名顯赫,但名人也會偶遭不測。2015年12月13日夜,98歲的貝聿銘在曼哈頓上東區豪宅裡遇襲,侵襲者正是他的28歲家庭護理員尼古拉伊什維利。因為一樁區區小事,主僕二人發生爭執,貝老被這名護理員擊傷右臂,致皮膚撕爛、鮮血直流。凌晨4點,貝老被送醫治療。警方調查後拘捕了這名護理員,後來還是貝老出面求和,交保後將其釋放。

2006年,年屆九旬的貝老再次回國,他將自己畢生積累的建築智慧和東西方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懷融匯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中,獲得中外人士一致好評!此番在「蘇博」舉行的「貝聿銘文獻展」正是家鄉父老對這位蘇州之子、國際大師的壽禮。

我久久徘徊於偌大的展館,一遍遍仔細端詳「家源」、「治學」、「建樹」、「榮譽」、「祖國」和「回家」六大展廳,心裡充滿激動和感念。一位世界級建築大師,緣何生命力如此強大?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法國盧浮宮金字塔到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老主持的設計涵蓋政府大樓、博物館、紀念館、大使館、音樂廳、寫字樓、銀行、酒店、醫院、住宅、教堂及城市廣場等眾多建築,項目遍及全球,可謂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其中許多成了舉世聞名的經典。

貝聿銘是如何設計出如此堪稱極致的藝術精品?一個人的創造力究竟有多麼久遠和深邃?展廳裡一張完成於1946年的設計圖引起觀眾的注意和熱議:原來,這是一份1946年貝聿銘創作的碩士畢業作品--上海博物館設計稿,而這個設計稿與60年後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一比對,竟然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又說明什麼?

我在貝聿銘的大型彩色照片前久久凝視,希望從中尋找答案。我發現:他的笑容是那麼開朗、親和、坦然,甚至不乏孩童式的天真無邪。我終於琢磨出來,他的生命力與原創力源自心中一以貫之的夢想,源自深深的人文情懷和對自然的由衷期盼,源自刻骨銘心的工匠精神和對真善美的刻骨追求。他是將江南園林之美、中華文化之美與現代建築之美水乳交融了,他是將對文化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合二為一了!

一位熟悉貝聿銘的老者告訴我,貝老畢竟年事已高,這次沒能回來,但他對祖國對家鄉的感情卻從未淡漠,他在電話裡對家鄉親友說:「我來自中國,來自蘇州,我很想有機會來『蘇博』坐上一天......在美國吃不到正宗的蘇幫菜,尤其是雞頭米......」

我知道「雞頭米」是一種蘇州小吃,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期頤老人,還在思念他的「蘇博」和雞頭米,這個細節足以令人扼腕感動了!我在留言冊上寫下四句話--

百歲工匠技藝高,

一生功名化地標。

盧浮宮前金字塔,

多少眼球為你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