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鄧桂思上月因急性肝衰竭而急需肝臟移植,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想不到事件可能是人為失誤。公立醫院醫生向本來是乙肝帶菌者的鄧桂思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時,忽略應同時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疑導致鄧桂思出現急性肝衰竭。有專科醫生指出,向乙肝帶菌者的病人處方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系統,以及加速病毒繁殖,長時間服用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又指向該類病人處方抗病毒藥物是標準治療。
鄧桂思主診醫生、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副教授吳國際回覆指,向乙肝帶菌者處方高劑量類固醇的同時,沒有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有機會影響該病人的肝功能。
他指出,類固醇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令體內細菌呈活躍,因此向乙肝帶菌者處方抗病毒藥物屬恒常做法。
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副教授袁孟峰亦指出,從醫學角度而言,有機會誘發乙肝病毒活躍的類固醇藥物不但會降低免疫力系統,若服用的病人同時有乙肝病毒,會加速病毒繁殖,令病毒「有位入」,故醫生普遍均會向該類病人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是標準藥物治療。
不過,若病人沒有乙肝病毒,則毋須處方抗病毒藥物。
對於鄧桂思首次獲處方類固醇時,劑量為每日40毫克,袁孟峰指劑量取決於病人體重,該劑量屬中度,相信持續服用一周對其肝功能影響不大,惟長達兩三周或以上則屬長時間服用,則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 ■記者 趙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