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是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大公報沒有將目光局限在國內,而是積極地走向了世界戰場,在歐洲、美國、印緬、太平洋等地分別派駐了蕭乾、馬廷棟、黎秀石、楊剛、朱啟平、嚴仁穎、張鴻增、郭史翼、江肇、呂德潤等一批優秀的記者。他們在戰場上冒着硝煙與炮火,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向國人報道全球戰況,也記錄了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人民,為奪取勝利、守護正義、實現和平所付出的流血與犧牲。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終於在緬北小鎮芒友勝利會師。
1942年,大公報駐美記者嚴仁穎前往白宮,專訪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推動中美兩國聯合抗戰。1942年12月5日重慶大公報上發表的文章裡,羅斯福夫人對嚴仁穎說:「請你告訴中國的婦女們,我時時在慕念着她們的偉大。她們一方面奔波在戰爭環境裡,幫助國家,幫助父兄丈夫去抵抗敵人,去改善戰時的艱苦的新環境。在另一方面,她們仍然替政府做着建設的工作,如同教育、看護、作工等,和平時一樣。在這雙重的責任下,她們把自己全部貢獻給國家,這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史迪威深情致函
1944年9月16日,《大公報》在紐約出版了《大公報紐約雙周》,胡政之在發刊辭裡說:「我們抱着一支禿筆,奔走天涯,但本良知發言,以求有貢獻於國家社會。」
1944年10月18日,中國駐印軍總司令史迪威奉召回國。在惜別中國的時刻,他專門致信重慶大公報。史迪威寫道:「親愛的總編先生,在本人即將從中國戰區解職離任之際,請允許我請求您向中國人民表達我對他們英勇鬥爭取得成功結果的最良好祝願。我一向尊重中國人民的堅強性格和優秀品質,並以有幸同他們短暫合作為榮......我痛惜自己再也無法同中國人民共同作戰,使中國自由和強大。然而我深信他們可以一如既往獲得美國人民的支持。我還相信我們兩國的友誼將會一直繼續下去。真誠的,J-W-史迪威,美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