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特區同齡人.20年之堅毅逐夢】肯拚肯捱追夢想 回歸寶寶展頭角

2017-06-12
香港單車新星馬詠茹香港單車新星馬詠茹

特區同齡健兒屢奪殊榮:「讓世界看到這小地方有多出色!」

香港回歸祖國20年歷程曲折向前,港人同心超越種種困難挑戰,而年輕人正正擔當茤茈啟後的特殊角色。一班回歸前後出生的特區同齡人,與香港一同成長,同歷風雨陰晴。香港文匯報邀請了20名20歲的優秀香港青年,透過自身的經歷,細說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如何孕育出優秀的年輕一代,傳承「香港精神」。這群後起之秀當中,有人追夢堅毅不屈、有人努力回饋社會不同群體、有人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創意才能,亦有人活出多元出路與共融的環境;他們訴說的不單是自己的故事,亦向世人展示出回歸以來香港多姿多彩的風貌。正如他們當中的一位所說:要用自己的拚搏,「讓世界看到香港這個小小地方有多出色!」

單車小妮馬詠茹:拍住女車神 「崩牙」摘銀牌

運動員拚出血汗艱苦奮鬥,過程從來激動人心,一眾與特區同齡的青年運動員不怕困難努力追逐夢想,也正是「香港精神」的寫照。樣子甜美的馬詠茹今年20歲,去年從中文大學休學,重返香港單車代表隊,成為李慧詩的師妹兼拍檔,二人今年更「拍住上」在亞洲單車錦標賽勇奪女子競速賽銀牌。殊不知比賽前,上天卻派了一個考驗給她,讓愛美愛笑的小妮子門牙崩了一半,為免影響訓練,教練不准許她回港補牙。

在汗水及淚水交織下,日夜面對刻苦的訓練,馬詠茹咬緊牙關,雙腳未敢停下,既克服了「港女」自我的一面,更體現了港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勇敢地「踏」出夢想。誰說香港年輕人捱不了苦?!

休學四年重返單車隊

說起香港場地單車短途項目,「牛下女車神」李慧詩(Sarah)在港幾乎無人不知,今年初夥拍Sarah在亞洲場地單車錦標賽摘下女子團體競速賽銀牌的馬詠茹(Vivian)亦因而聲名大噪。Vivian在中學時,隨父母接送妹妹參加單車隊的青苗訓練,卻因夠「高大」被教練選中,邀請參與選拔,中四開始與單車結下不解緣。她代表香港踩了約兩年單車後,因應付文憑試而退役,升讀中大酒店管理課程,回歸平凡的學生生活。

入學一年,某天卻收到教練的來電,「當時沈(金康)教練打電話給我,叫我回來跟Sarah一起踩單車。思前想後,有多少人能夠與Sarah一起踩單車啊?所以我決定要返來。」放棄了眼前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Vivian坦言已當過大學生,算是無憾,計劃休學4年再重返校園。

回想去年11月重返港隊時,她說訓練的強度較青年隊相差一大截,日夜練習,假日無休,初時累得一邊踩單車,淚水一邊淌下,「每天雙腿都痠的要命,連走出去都不想了,除了堐情A就是練習。」

從小被父母寵慣的Vivian,被Sarah揶揄是「港女」,笑她嬌生慣養,又喊她作「老佛爺」,笑她要人服侍。為鞭策Vivian成長,Sarah不時「特訓」她,「我們要自行組裝或拆單車,但配件太重,我有時會依賴他人幫忙,但Sarah要我自己拆」,然後會在旁為她拍片,記錄小妮子又長大了。

領獎台上「笑不露齒」

今年2月她們參加在印度舉行的亞洲單車錦標賽,在賽前赴廣州訓練。Vivian透露,她兒時曾崩裂的門牙竟再度崩了一半,這對愛美愛笑的Vivian是一大打擊,哭蚑虼D教練讓她回港補牙,卻遭斷然拒絕。

「當時總在想為何不可以呢?只是半日罷了,傷心得一邊踩車一邊喊。」喊了一日一夜,第二天,「Sarah對我說,改變不了的事就要接受」,她慢慢接受現實,專心訓練。忍耐換來勝利,最終與Sarah在女子競速賽奪得銀牌,站在頒獎台上,Vivian仍不敢露齒笑。其後,教練給她半天時間回港補牙,然後衝回廣州繼續集訓。

對於這個從天而降的考驗,Vivian慶幸當日有堅持訓練,否則只能與獎牌擦身而過;而事後教練更對她說,如果她當時仍未能收拾心情,將會踢她出隊。經一事,長一智,令Vivian明白往後總會有更多突發事件,「我們的身份不是普通香港人,而是一個運動員,肩負荍颻囿熙d任,單車應該要放在首位。」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同樣在1997年出生的Vivian說自己是跟香港一起成長,對身為香港人深感自豪。為了回饋香港,她會努力踩單車,並深信每次落場比賽代表香港,都背負荋鉹H對她的期望,而2020年東京奧運就是她的最終目標。她認為,現今年輕人是香港未來的棟樑,寄語年輕一代:「不要經常想別人能給你什麼,而是你可以付出什麼。」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新劍神」張家朗:賽場迎「刃」上 為港爭榮光

「新劍神」張家朗在世界劍擊男子花劍排名高居第七,是香港劍擊界最耀眼之星,被視為香港的新希望。不過,家朗笑言自己只是一名普通運動員,「我的工作好簡單,就是打好每一場比賽,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肯定,亦是對香港的一個肯定,我想讓國際看到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有多出色!」先後在亞洲及國際大賽摘金,張家朗引起國際注目,而他更珍惜的則是在過程中頂住壓力,從挫折及考驗中成長,為夢想努力拚搏,體現香港的核心價值。現時他開始「劍」指2020年東京奧運,盼一步一步地取得入場券,繼續為港爭光。

身高1.9米的張家朗在1997年6月出生,今年20歲,2014年夏天轉為全職運動員。他的父母都是籃球運動員,對於兒子大力支持,而眾多運動項目中,家朗偏偏鍾情劍擊,自小學四年級開始投身這項運動,起初在學界比賽屢獲殊榮成為推動他繼續參戰的動力,長大後發現原來劍擊亦是一場「棋賽」。他雀躍地形容:「要在場上跟對手鬥智鬥力,如何洞悉對方的戰略,繼而攻破它,這是最大的吸引點。」

一劍劍追比分 勇奪亞洲冠軍

張家朗去年4月在亞洲錦標賽奪金,是香港歷來首個男子花劍個人冠軍項目。激烈掌聲的背後,家朗坦言這條奪冠之路並不易走,當他以小組首名出線後,隨後在32強、16強、8強及4強等先後擊敗不少勁敵。晉身決賽時已感疲憊,面對歷屆世界青年冠軍的對手,他一度落後數分,「當時教練叫我不要放棄,一劍劍去追,不要理會分數。」最終他頂住壓力反勝,登上亞洲冠軍寶座。這次比賽令他名氣大增,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比賽過程中能反敗為勝,對他也是一大激勵。

家朗今年在保加利亞舉行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摘金,再次創下歷史。他過去曾多次刷新香港劍擊紀錄,參與的大型比賽為數不少,有輸有贏,挫敗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去年里約奧運在16強止步;今年3月在亞洲錦標賽的個人賽爆冷於16強落馬,爭衛冕失敗,更是一大挫折,「其實挫敗是好事,可以從中調整心態,也是一種考驗,令你成長。」

拚搏追尋夢想 香港核心價值

作為全職運動員,星期一至五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亦要不時到內地或海外參加練習及比賽,雖然辛苦但他樂在其中,「這是自己喜歡的運動,多辛苦都值得。」他認為,不論結果如何,能夠為夢想努力拚搏、去爭取,這正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回歸20年,他對於香港體育前景充滿期望,憶說以前小學學界比賽只有60多人參加劍擊,現已增至200多人,冀社會和政府更關注本港體育發展,吸引更多新人加入,傳承下去。「當老一輩退休,年輕人便要接棒,正如我今天接到了,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有人加入,薪火相傳。」2020年東京奧運是家朗現時最大的目標,他坦言會一步一步朝目標邁進,努力在不同的相關賽事取得成績,累積足夠的積分,才可手持奧運的入場券。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體操健將黃文懿:力行「永不放棄」 榮膺全國冠軍

1997年7月1日呱呱落地的「回歸寶寶」黃文懿,20年來與香港特區一起在風雨中成長。文懿現在是科技大學生物科學系二年級生,更是香港技巧體操精英隊成員之一,多次代表香港出戰全國及國際賽事;15歲代表香港參加全國技巧冠軍賽暨青少年錦標賽,更為香港摘下女子三人組的全國冠軍。身經百戰的她,腰部及膝蓋長期勞損,但她亦默默地堅持訓練,因為對她來說,「香港精神就是永不放棄!」

自幼刻苦練功 身披港隊戰衣

文懿笑言自小已「坐唔定」,六七歲時開始接觸體操,一開始主要參加競技體操,後為作新嘗試,9歲轉為技巧體操,再因表現出色被選入香港技巧體操的青苗隊培訓,其後更加入精英隊訓練,其運動員生涯亦隨之展開。

年紀輕輕的文懿起初加入培訓時,眼見身邊很多小夥伴在拉筋時痛得淚流滿面,文懿卻特別能忍耐,「其實肯做肯練就好,始終基本功很重要。」

與競技體操不同,技巧體操是團隊比賽,隊員間的協作非常重要,在下面充當支撐角色的隊員要穩固地撐起上面的隊員,令上面的可做出靈活的動作,「如果自己狀態不好或者某項動作練得不好,會連累拍檔受傷。」

2011年她首次參加全國技巧冠軍賽暨青少年錦標賽,年僅14歲的她夥拍另外兩名隊員代表香港出賽,「我們努力訓練這麼久,能夠穿上印有香港特區區徽的隊衫,代表香港,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那年她們藉3套比賽動作,在相關組別分別取得全國亞軍及季軍;而翌年她再次出戰這項全國賽,並更進一步勇奪女子三人組的全國冠軍。

腰部膝蓋勞損 默默堅持訓練

一路走來,文懿坦言訓練的確很辛苦,除了每星期兩天每天3小時體操培訓,她亦每天另外花1.5小時鍛煉體能及基本功。訓練多年令腰部及膝蓋勞損,醫生曾建議她休息3個月,避免加劇勞損,但她卻不敢停下來,擔心休息只會令一直以來的努力白費,堅持默默地訓練。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她認為正是香港的精神,「很難順風順水,所以我們要學懂堅持。」

照顧年幼隊友 洗衫當「保姆」

技巧體操除了鍛煉文懿的毅力,更助她不斷成長。她憶述,每次出賽都會夥拍不同年紀的隊員,有比她大10歲,也有比她小七八歲的,令她學會與人溝通及相處的技巧。兩年前她偕11歲的拍檔赴外地出賽,年紀小的拍檔吃飯時,不慎倒瀉飯菜在身上,她作為師姐要充當「保姆」,替拍檔洗衣服。

她坦言,技巧體操並非精英項目,隊員不能到體育學院練習、不能以港隊名義出外表演,令運動知名度低,難以吸引新人加入;而同時運動員卻不斷退出,2006年她加入團隊時,同期成員有20多人,現卻只剩下她和另外兩人。能堅持至今,她認為隊員都滿懷理想,「為了一樣未必有結果的運動付出。」展望將來,她盼望自己可以推動本港的體育發展,吸納更多年輕人投身當中。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武術高手劉紫榮:昔因太肥落選港隊 今憑南棍揚威國際

現役香港武術代表隊隊員劉紫榮自6歲開始習武,多年來屢獲香港及亞洲獎項,如去年在韓國清州世界武藝大師大會勇奪男子南棍亞軍。本學年他以精英運動員身份,獲浸大頒發入學獎學金,現為體育及康樂管理一年級生。紫榮的武術之路其實並不易走,曾先後因太肥及柔韌性差而遭港隊拒諸門外,亦曾在訓練時嚴重受傷休養一年。

不過,紫榮未有放棄,深信「不屈不撓」才是習武精神,努力練跑及練拉筋伸展運動,最終如願晉身港隊之列,未來他將致力推廣武術文化。

初為弟弟陪練 誤打誤撞習武

劉紫榮星期一至六都要訓練,每日兩節各三小時,現要兼顧大學課程,更不容易。對於踏上武術之路,他透露當初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要盡哥哥責任給弟弟「陪練」,「那時候弟弟主動提出學武,父母不放心他一個,於是讓我一起學習。」他憶述自己小時候身體條件不佳,對武術興趣不大,慢慢練下來成了習慣,才開始了解武術的好處。

夜夜拉筋減肥 如願躋身港隊

回望這段歲月,劉紫榮坦言自己的武術之路並不平坦,這些年來遭遇兩大挫折,一是屢遭港隊拒諸門外。「有一次因為太肥而不獲取錄,另一次則被指柔韌性太差」,面對批評連連他未有放棄,反而激發他每晚練跑以及加練拉筋伸展運動,最後總算如願晉身港隊。

另一次則發生在約3年前,當時紫榮在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取得佳績,奪得南京青年奧運會的「入場券」,卻於開賽前兩個月在訓練中嚴重受傷,「當時我正練習難度動作,落地一刻出了差錯,當下聽見膝蓋發出不尋常聲音,已知不妙」,結果證實為十字韌帶斷裂。

當時劉紫榮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顧傷勢參加比賽,二是接受手術,休養一年,「我一度想過堅持下去,但在家人朋友力勸之下,也只好放棄念頭」,這一年間他停下所有武術訓練,縱然傷勢痊癒,惟身體與心理能否重拾狀態仍是未知之數,慶幸最終狀態符合期望。兩次的遭遇讓他深信不屈不撓才是習武的不二法門,也是港人最感自豪的「獅子山精神」。

望做體育教師 推廣武術文化

談及本港武術發展,劉紫榮認為雖已有進步,但社會對武術仍存有誤解,「談及武術,大都只會想起詠春、蔡李佛,其實那些都屬於傳統武術,與新派武術是截然不同的。」加上不少家長或礙於擔心子女受傷,較少願意放手給他們接觸武術。他期望有關當局未來能多加推廣,包括開辦學界比賽,吸引更多新血加入,從武術中學習尊重他人、堅毅不屈的武德精神。

劉紫榮認為港人很幸福,因香港是一塊福地,甚少受到天災影響,環境舒適且交通非常方便,「回歸以來香港縱然偶遇風雨,國家每次都會伸出援手,如母親般照顧我們」,相信本港未來亦會順利發展。他正積極備戰8月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長遠而言則希望成為一名體育教師,空餘時間充當武術教練,推廣武術文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