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後」導演邀國際團隊 勾勒河西史詩畫卷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前不久在北京舉行,全世界為之矚目。在此熱潮下,被譽為「最會用電影形式來講故事」的紀錄片《河西走廊》時隔兩年,再次在網絡上成為「爆款」,堪稱一部千年古道的影像編年體史詩。該片「85後」導演趙啟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民族文化自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自己的創作,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而精神彰顯着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絲路精神的感召下,趙啟辰誠邀國際團隊,採用情景再現的拍攝模式還原千年古道歷史,誓將絲路精神和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從2012年籌拍《河西走廊》時,趙啟辰已經拍攝完成甘肅各個地市的人文風光紀錄片,在當地頗有名氣。在一次聚會中,有人點撥趙啟辰,「拍了甘肅這麼多故事,河西走廊的故事為什麼不講一講?」他瞬間感覺醍醐灌頂--這麼好的歷史題材竟然在中國紀錄片領域尚屬空白,於是,趙啟辰決定開啟河西走廊之旅。
采風之旅 了解中國西部史
2012年,趙啟辰帶着創作團隊首次踏上河西走廊這條古老而偉大的通道。他們身處一望無垠的戈壁,恍若置身於其他星球;張騫敢於人先,鑿空西域的故事,歷時千年聽來依然蕩氣迴腸。「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事關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夢想。對於古代生活在中原的人們,踏上絲綢之路,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永恒的渴望。」趙啟辰娓娓道來,這次為期15天的采風之旅讓他深切感受到千年古道的風雲變幻,汲取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並將他導向「中國故事,世界表達」的思考中來。
采風回來後,如何篩選跨越兩千年的歷史故事和其中湧現的風雲人物,是趙啟辰團隊首先要啃下的「硬骨頭」。他們要梳理好《河西走廊》拍攝內容,就必須了解並整理中國西部史。如何用吸引青年的表達方式講述「一帶一路」相關歷史故事?如何讓這部波瀾壯闊的自然畫卷和積澱豐厚人文精神的歷史畫卷以最好的方式呈現給全球觀眾?這些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
瘋狂觀影 開闢創作新模式
2007年,趙啟辰赴香港浸會大學導演系攻讀碩士。讀書期間,他利用大部分休息時間瘋狂觀影,充分吸收優秀電影所蘊涵的思想精華,並對在國外風靡已久的情景再現拍攝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表示,一部歷史紀錄片如果單純以拍攝現實遺蹟或採訪歷史學家的方式來呈現給觀眾勢必枯燥無味,而且很多遺蹟已經難以還原歷史原貌,相反,對於沒有影視資料、缺少文字記載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情景再現不僅彌補了畫面不足、增加了可視性,還能生動、形象地展示中國特定歷史階段的文化特色,彰顯歷史人物的開拓精神。
當時,採用情景再現拍攝模式的內地紀錄片寥寥無幾,然而趙啟辰毅然開闢內地紀錄片創作新模式。不同於內地其他歷史題材紀錄片,《河西走廊》60%篇幅以情景再現模式展現。趙啟辰及其製作團隊採用電影化的手法,動用近千名群眾演員再現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而其他紀錄片中常見的對專家、學者的採訪則不在該片中出現。
趙啟辰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採用世界通行的表達方式甚為重要。為了使拍攝人員更具國際視野,趙啟辰憑藉對千年絲路文化的自豪感,誠邀國際專業團隊加盟《河西走廊》創作。該片中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的星空和八一冰川就出自享譽世界的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之手;傳唱甚廣的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由希臘音樂家雅尼主創;千年絲路沿線的大型景觀則由BBC著名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掌鏡。趙啟辰表示,隨着年輕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與日俱增,面對越來越多有待呈現的中國故事,紀錄片創作團隊將通過與國際專業團隊的合作,進一步開拓國際思維,將華夏民族精神和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