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我這兩年的校園生活,「模擬聯合國會議訓練計劃」無疑是其中最精彩的章節。剛開始的一個學期,每星期的公眾演講、國際政治知識、外交技巧等訓練,不斷考驗着我。經過了訓練期,大大小小的校內、校外,甚至是遠在紐約和倫敦舉辦的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接踵而至。第二年,我便從一名Trainee變成Peer Advisor。
兩年時間,我由最初「兩耳不聞天下事」,到每次看到相關新聞便條件反射般地關注,開始了解新聞背後的人、多方的訴求和矛盾,就這樣我的視野不斷擴闊,認知的疆域也逐漸擴大。
其中,最深刻的記憶,則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
結識遭恐襲國姑娘感震撼
去年3月,我有幸到紐約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這短短4天的會議所帶給我的震撼、感觸、啟發,都遠超過我的期待和想像,其間我可以跟一群充滿熱忱的模擬聯合國代表討論國際環境議題,結識了來自美國、德國、比利時、印度、危地馬拉、厄瓜多爾等幾十個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亦是在這4天中,發生布魯塞爾恐怖襲擊,給我留下了太多的震撼和感觸。
與我合作較多的代表中,恰好有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女孩Sophia。早上的會議開始時,氣氛頗為沉重,有代表安慰了她一下,在大家關切的眼神中,她只是跟我們說在facebook上看到了很多現場的照片,那些地方都是她曾經去過的,幾天前她才從那個被襲擊的機場飛來紐約。
學懂關注新聞背後的「人」
她沒再說下去。我注視着她的眼睛,那一瞬間我似乎才終於意識到恐怖襲擊意味着什麼。很多時候我對國際時事漠不關心,忽略了新聞背後人的存在。
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關於ISIS、敘利亞難民,恐怖襲擊之類的新聞,但都只是覺得這是新聞上的一個概念而已。
我對事件本身有理性上的認識,卻不曾想到每一個事件背後,都是和我一樣的人--在外界侵犯下,我們都脆弱、無辜,都容易受到身體上、精神上的傷害。
回到香港以後,我收到Sophia的信息,她已回到比利時。她說航班取消了,所以不得不坐飛機到巴黎,再轉乘火車回到布魯塞爾,都累壞了。她還說,周圍的氣氛暫時還有些壓抑,不過他們會走出來的。
字句中,我感受到她一如既往的堅強,並發了一些安慰的話給她,雖然覺得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甚至連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的祈願都顯得無力。動盪、不穩定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結束。
當然,我的紐約之行不完全是沉重的。我參與撰寫的決議草案最終得到通過,面對着兩百多名代表介紹我們的提案時,心中的成就感無以言表。
會議之外,我和其他幾個合作較多的代表每天到會場附近的一家薄餅店邊吃邊聊各自的大學生活,或是打趣地聊起自己對各個國家地區的人的偏見,我們盡可能地保持開放的心態,帶着無限的好奇心探索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
我遇到了格外熱情友善的加拿大女生,充滿幽默感的德國男生,還有已經步入職場依然對國際事務充滿熱忱的比利時女孩,他們都印證了我的認知,及打破了我諸多的偏見。(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新聞學二年級 藺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