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以創業園形式共享資源 推動兩岸青年創業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越來越多的台灣學子看好大陸及兩岸關係發展, 以實習的方式為「登陸」試水溫。索佳藝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和福州台灣青年三創中心15日舉辦的「台玩客文創集市」上,來自台灣大學、台灣逢甲大學的台灣大學生們忙前忙後,儼然已進入職場狀態。兩個星期前,他們來到索佳藝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實習。
21歲的台灣逢甲大學統計學系大學生李佳瑄正在緊張地分析「索佳藝」微信公眾號的流量數據。「大陸的大數據應用已經走在全球前列,物聯網發展也指日可待。在這裡我算專業對口,學有所用。」她開玩笑說,「我所經手的每一組數據,也許就是下一頁物聯網的新篇章。」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生黃俊嘉坦言,「大陸職場和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年輕人們有很多新想法,只要是可行的,都有機會去實現。」福建以創業園形式共享資源、交流創意,推動閩台青年創業的模式和經驗,值得台灣借鑒。
快速融入福州「風土人情」
台灣大學中文學系的楊慈慧融入大陸職場的「妙招」,則在於快速融入福州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她的手機裡,已經多了「摩拜」、「福建掌上公交」、「百度外賣」等十餘種「地方特色」的APP,「所以我現在最擔心的事情和大陸同學一樣,就是手機沒電。」
楊慈慧正在了解台生報讀復旦大學中文碩士的招生政策。「中文的根就在大陸。」她笑說,在她身邊,到大陸實習、作交流生和念研究所,越來越流行,「大家都不排除到大陸工作,把這當作試試大陸水溫。」
對台商二代、逢甲大學市場營銷學系的黃寶儀來說,融入大陸職場有「親緣」優勢。她在索佳藝裡負責對接廠家、參與活動策劃執行,「原來以為到大陸實習是打雜、倒茶水,沒想到『來真的』。」
台青湧閩發展料成趨勢
索佳藝台灣青年創業基地管理方、福建索佳藝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榕冰透露,正力求通過吸納台灣優秀人才實現傳統陶瓷業態轉型。自去年招募台灣青年設計團隊,僅軟裝工藝瓷產出即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未來將許予台灣團隊七成業務量,藉助台灣原創力量完成轉型。」
台盟中央委員、福建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副理事長陳宜安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隨着閩台高度融合發展和平潭進一步開放開發,以及福建省鼓勵台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政策出台,台灣青年和台灣大學生不斷湧入福建發展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