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科大「家宴」增交流 德女豉油當水飲

2017-08-28
■袁洛桁(左)與Margarita(右)已成為好友。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袁洛桁(左)與Margarita(右)已成為好友。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初嚐豉油,外國女孩竟然當水飲?科技大學學生袁洛桁邀德國女孩到家打邊爐,發現洋友人對港人摯愛的瀨尿蝦牛丸沒有興趣,反而「不斷添豉油,當水咁樣飲,真係好得意!」飲食文化的交流成了建立友誼的起點,這一構思更被袁洛桁發展為「Be Our Guest」計劃,科大本地學生、教職員可與非本地生配對,邀外地學生到自家或地道本地餐廳吃飯,加深彼此認識。

科大2011年發起「同一科大」學生活動獎勵計劃,鼓勵學生響應「同一科大」的核心價值,積極參與學校、社會活動,7年來共收到逾250個申請,為逾150個項目提供撥款超過150萬元。2016/2017學年起,若申請項目可融入科大其他核心價值-「追求卓越、堅守誠信、維護學術自由」、「放眼全球發展,貢獻地方社會」、「凡事皆可為的精神」和「和諧共融、匯聚多元、彼此尊重」等,可額外獲5,000元獎勵,其中「Be Our Guest」計劃已先後獲得約8,000元和約1萬元的資助。

活動搞手、科大商學院營運管理學系四年級學生袁洛桁,好結交天下好友,二年級時已參加學院的「Exchange Buddy Program」,負責接機、帶新生辦入學手續、遊科大等,但袁洛桁嫌計劃太片面。至大學二年級暑假,他到溫哥華當交換生,「但接觸最多的卻是東南亞地區的交換生,幾乎沒有和當地學生交流的機會。」

回到香港,毫無活動組織經驗的他,決心創辦「Be Our Guest」。考慮到美食最易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而香港是美食天堂,可謂得天獨厚;他又很清楚非本地生很希望能走進香港家庭,於是安排港生邀請非本地生回家作客,從住家飯開始了解香港。

初辦少人響應 兩姐表哥助陣

去年計劃第一次招募參加者,響應者不多。袁洛桁遂以身作則,「我第一次帶女生回家吃飯,一位來自德國一位來自俄羅斯。」他叫上兩家姐和一個表哥前來助陣,「開始時我特別緊張,比如吃飯的禮儀等,但開餐後擔心自然煙消雲散。」

他笑言:「德國姑娘可能第一次嘗試豉油,特別喜歡,不停叫我媽媽加豉油,當水一樣喝。」席間,表哥、家姐輪流幫媽媽做翻譯,大家暢談各自地區的社會問題、教育制度等。

俄羅斯姑娘、商學院經濟學系Margarita對這次的「家宴」讚不絕口,覺得自己和香港人打成一片。袁洛桁的家姐、表哥更和這兩位「洋美女」成了朋友,「他們自己約了去唱K。」

計劃第二次招募,有9名本港師生、36位非本地生加入,但能辦「家宴」的港生並不多,語言、住所太狹小等都可能成為阻礙,故現在參與者可邀請非本地生去地道的香港餐廳聚餐,每人40元補助,以提供交流機會。

下月計劃將舉辦第三次招募,目標是招到40名本地生和80名非本地生,袁洛桁表示,未來亦可由非本地生「反客為主」,帶港生品嘗自己國家的美食,實行有來有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