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為了公平正義》第三集:加強群眾監督 防範冤假錯案

2017-09-2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政論專題片《為了公平正義》昨日播出第三集《保證司法公正》。本集紀錄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一項項關乎「公平正義」的改革頻繁出台,由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師群體以及廣大群眾等一起構成的「法治共同體」不斷融合,公眾日益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

利用科技手段 推進信息公開

2015年3月,四川成都發生了一起盜竊案。疑犯曾某因為手持刀具,最初被定性為「搶劫罪」。但是在隨後的庭審現場,辯護方提出「這是一把單手無法打開的刀具」。最終經過控辯雙方激烈辯論,法庭判決曾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而根據刑法規定,搶劫罪的刑期至少為三年以上。聽到判決的那一刻,曾某不自主地向法官席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原來以為自己會被判三年多。出去以後,我不會再做這些事了。」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而冤假錯案無疑是公平正義之恥。十八大以來,呼格案、陳滿案等一系列冤假錯案得到有力糾正。但是相比糾正冤假錯案,更為重要的無疑是如何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十八大以來,加強庭審實質化、排除非法證據、加強群眾監督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穩步推進,有力防範了冤假錯案的發生,保證了司法的公平正義。

近年來,互聯網科技發展迅猛,有效利用先進的科技與媒介推進信息公開、維護司法公平,也成為中國多地司法機關的共同選項。近年來,深圳檢察院開始利用「兩微一端」發佈信息,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有一次,我看到一條網友留言,他說『為什麼一個人可以被判兩次緩刑?』」深圳檢察院這名工作人員隨後立即向上反映此事,同時聯繫這位網友進一步了解情況。最終這位網友所反映的情況被證明屬實。檢察機關通過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使案件得到改判,當事人由「緩刑」改為「三年實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