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蛟龍」載人深潛 見證征海之路

2017-09-29
■劉心成預測不久的將來,國家在深海領域將有更多新的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推出。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劉心成預測不久的將來,國家在深海領域將有更多新的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推出。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劉心成細述深海傳奇 「預言」中國有更多科研成果領先世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2012年6月24日,3名潛航員駕駛「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打破深潛7,000米的世界紀錄,成功下潛至海底7,062米,標誌中國在「載人深潛」領域領先世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顧問劉心成,正是當時「蛟龍」號海試臨時黨委書記。劉心成昨日於「創科博覽」上,以「深海傳奇-見證中國重踏海洋大國之路」為主題作專題演講,講述46年的海洋見聞及「蛟龍」號的傳奇故事。他更預測不久的將來,國家在深海領域將有更多新的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推出。

祖籍河南的劉心成笑言自己是正宗中原人,家鄉不靠海卻與海打交道46年。他於14歲時應徵入伍,成為南海艦隊的一名海軍軍人。在台山列島上工作的13年間,他甚至跟戰友學廣東話,能聽懂60%的廣東話。

「第一次看見海便是在新兵入伍時,在往台山的登陸艇上,隊友們背靠背坐在自己的背包上。當天風浪大、船速快,很多新兵不適嘔吐,我卻完全沒感覺,天生不暈船。」劉心成笑說:「原來我天生就適合吃這碗飯。」

劉心成14歲入伍,因為離開的時候太小,父親很想他,每當家中有人提起他都會令父親忍不住落淚。

海軍生涯練就心胸豁達

劉心成說,39年的海軍生涯中,學到最多是大海給予的知識和膽魄。在海洋上工作的人大多心胸坦蕩、豁達。「幾十年一直與海打交道,我對海有說不清的感情,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劉心成自言在轉業時原本可填報4個志願,但他只填寫國家海洋局1個志願,最終如願於2007年轉業並任職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開啟新的海洋歷程。

從海軍軍人到國家海洋局,劉心成要面對的工作內容發生很大的變化。他說:「過去海軍『用海不管海』,到了海洋局之後要代表政府實施海洋管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2009年6月24日,國家正式啟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上試驗,劉心成被任命為「蛟龍」號海試臨時黨委書記。

「蛟龍」號於2009年正式啟動海試,至2012年間先後轉戰中國南海、東北太平洋及馬里亞納海溝海域,成功完成1,000米、3,000米、5,000米及7,000米級海試任務。

逐一攻克難關 堅持海試

劉心成分享說,剛開始「蛟龍」號下潛至50米已遇到困難,水聲通訊出現很難克服的故障,團隊亦曾想過打道回府,但想到海試機會得來不易,若放棄將再等多20年才有機會,最終團隊頂住壓力,逐一攻克技術難關,令海試繼續進行。

就這樣,隨着下潛深度增加,「蛟龍」號暴露出愈來愈多問題,但劉心成與團隊不放棄、不洩氣,一點點尋找解決方法。在「蛟龍」號下潛至1,000米時,團隊對潛水器完成8大類共64項改造工程。2010年下潛至3,000米實驗時,團隊又對「蛟龍」號作出5大類十幾項改動。

隨後在5,000米實驗時,團隊再作出3大類7項改造。

最終在2012年進行7,000米「載人深潛」挑戰時,進程出乎意料地順利,完全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劉心成說:「在以往無數個日夜裡,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對蛟龍號作出近百項改造,才能順利完成最終、亦是最難的7,000米挑戰。」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五個可以做到「載人深潛」的國家,「蛟龍」號的海試更首次突破世界「載人深潛」7,000米大關,領先世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