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全國億畝鹽鹼地推廣 有望緩解耕地壓力
香港文匯報訊(綜合記者丁春麗及澎湃新聞報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山東青島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昨日對試種的四種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進行測評,理論測產測得結果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遠超預期產量。目前,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塗、15億畝內陸鹽鹼地,其中近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袁隆平院士的研發團隊計劃在5到8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畝耐鹽鹼水稻種植,如果按照畝產400公斤計算,收穫後產量將相當於2016年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9%,可緩解耕地壓力,增加糧食產量。
昨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江蘇農科院、湖南農科院、青島農科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十幾位專家,共同見證300多份海水稻材料的表現。
需克服低顏值高淘汰率
專家首先檢測灌溉用水的鹽度,達到了6?。研發中心的博士楊紅燕形象地解釋稱,這種鹽度大致相當於吃剩的菜湯的鹹度。
專家組最後給出了畝產的最終結果。在四種材料中,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為每畝620.95公斤,按照大田種植產量的8折計算,畝產量也可達500公斤,即使是最低產量的材料,小面積的畝產量也達到每畝438.14公斤。
據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耐鹽鹼水稻研發歷時四年,經過1,162次田間實驗,獲得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0,000多份,同時協同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收集耐鹽鹼水稻材料。
與正常生長的水稻相比,海水稻顏值不高。在試種的300份水稻材料中,僅有幾份材料表現良好,淘汰率高達95%。
袁隆平滿意成果稱優秀
袁隆平因同日在湖南長沙出席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研究與利用成果評價會,昨日通過視頻聽取測產結果。他表示很滿意,「可以打優秀。今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希望再接再厲明年更上一層樓,接下來要大量製種,明年選2個點大田種植再觀察表現。」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傳統的水稻在含有一定鹽、鹼成分的耕地上是無法正常生長和結實的,育種家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常規育種方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對耐鹽、耐鹼、抗病、優質、高產等多種基因進行聚合,選育出新型耐鹽鹼水稻,可廣泛種植到沿海灘塗、內陸鹽鹼地和鹹水湖周邊,緩解了耕地壓力,增加糧食產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糧食安全。
一如其他新研發的農作物,耐鹽鹼水稻的研發也沒有躲過「轉基因」的傳言。對此,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我們這個肯定不是轉基因,因為我們所有的品種要推廣的話必須通過國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