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昨日紀】大柵欄的擠

2017-10-30

陶 然

大柵欄?剛到北京時,人家一提「大柵欄」,我就不明白,而且腦海裡立即浮現一種巨大的柵欄的模樣。但有點奇怪,怎麼北京人都唸成「大石爛兒」了?

其實,是有典故的。據明朝歷史記載,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城廊坊四條地區入戶偷盜現象嚴重,搞得人心惶惶,皇帝接受建議,在廊坊地區大街小巷各個路口設置柵欄,後來發展成兩次柵欄建造期,久而久之,廊坊四條之名就給大柵欄取代了。清朝末年,德國人所拍的關於大柵欄的照片,在街口寫的三個字,就是「大柵欄」。

曾經在京城口頭流傳的順口溜:「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錶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鹹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名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而這些老字號,都匯集在大柵欄。當年我逛過,也只是湊熱鬧而已,不曉買了什麼。只記得人頭洶湧,熱鬧得很。除了商號,大柵欄還是北京一處娛樂中心,據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五大戲樓,但我都沒進去過,可是,坐落在大柵欄內的,還有北京歷史上最早的電影院:大觀樓,我倒進去過,看的是陳強主演的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當時需要戴上特製眼鏡,看完後退場,有專人在門口把守,觀眾要逐一交回眼鏡。

在大柵欄對面,鮮魚口內,有一條胡同,又長又彎,南蘆草園22號,住着我大學同學好友阿太,那時,有事沒事就往他家跑。四合院院落有幾家人,他一家八口住在不到四十平方米磚瓦房,那是當時的常態。這房子,在胡同裡算比較好的了,高大而冬暖夏涼,方磚鋪地,我去那裡,一般來說,進房就上炕。

他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因為那一帶拆遷,他一家搬到三里河北街樓房,後來又分配到九仙橋的房子,我都去過。再後來搬到昌平,我就不清楚了。文革時,他家成分算是不錯,但他對院子裡有人因為出身不好,遭到紅衛兵刁難,叫那孩子從屋頂跳下很不以為然。他私下對我說,那不是人為製造仇恨嗎?春節,例牌到他家拜年,他父母做的水餃陪伴了我的青春歲月,覺得格外好吃。他家是滿族家庭,他嘗言,他鼻子高高,應是滿族特徵。但他自己卻從沒有到過關外,那時我極力勸他走一走,去年,他真的去了一趟哈爾濱,與在那裡的老同學阿常還有特意從大慶趕去會合的老陳相見歡,重溫當年的青春情誼,溫馨。

大約六年前,我重逛大柵欄,走累了,就進到「德克士」前門店歇腳,登上二樓,靠窗口坐下,一邊吃乳酪蛋糕喝咖啡,偶然抬頭他望,忽見窗外屋頂上,有兩個赤着上身的漢子,在秋風中走動,原來是在搬運東西。風聲如細語,天氣漸漸涼了。想起老北京的順口溜:「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遊人實在太多了,還是躲進「張一元茶莊」,登上二樓,泡一壺清香的茉莉花茶,一面聞着那種醉人的味道,一面俯瞰樓下熙來攘往的人流不斷,一面體味着人們口頭上所說的「大柵欄的 擠」,這才真正地 意 識 到,什麼叫作「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