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華學堂】古代判刑亦嚴謹 秋後處決可上訴

2017-11-02

編者按:為提升學生對中國國情、歷史、文化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常閱讀、多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正在舉行「回歸盃-第七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為此大會特別推出「中華學堂」專欄,以輕鬆手法介紹與香港回歸及國情相關知識,深化讀者對國情的了解。

各位在看古裝劇,例如《包青天》之類的劇集,不時聽到官大人喊一句︰「人薄I推出去斬!」鏡頭隨即見到狗頭鍘伺候、開鍘,準備就要向犯人斬下去,「效率」高得可以。可能你也會懷疑,古代判案及行刑會否就這麼簡單隨便呢?

的確,那其實只是電視劇而已,真正的古代判刑,其實還是嚴謹的。首先是公堂處刑這件事,本來就沒什麼機會發生,因為中國自周朝起,就把處決犯人的時間訂為秋天,也就是七月、八月、九月,原因是斬人也要順應天意。

古人認為春天和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則是一片肅殺,而秋天又屬金,就正好用來殺人,所以一般來說都會「秋後算賬」,官員不能隨便下令殺人。當然,萬事也有例外,有些犯人不論何時,抓到判完就斬,如大逆,即是謀反,就不分春夏秋冬都可以斬。

況且,凡是涉及死刑的案件,都不是地方官判了就可以斬,案件在地方判了,還要交上去中央,由刑部和大理寺兩個中央部門覆核(各個朝代不同),要是中央不同意,地方官就需要重審。

判了之後還要等秋後,這就與古代的司法制度有關。即便在古代,判死刑也是大事,秋後才處決,就代表犯人有時間可以上訴翻案。而部分朝代如清朝則規定,判死刑的案件,在秋天時一概要送給皇帝決定,如果皇帝決定維持原判,就在名字旁勾一下,稱為「勾決」,這就等於名字已出現死亡筆記之上,死定了;若皇帝認為情有可原,或案件有疑點,總之沒勾下去,那就明年請早。

午門斬首是大誤會

還有一個常被人誤會的,就是清朝劇集愛把人推出午門斬首,這可是大誤會。想想午門是什麼地方?那是紫禁城門口,在皇帝家門前殺人,不嫌大吉利是嗎?實際上午門從來不是用來斬人的地方,京城以外的案件就各自找地方,京城的犯人就在菜市口執行。

話說回來,就算真的見到包公,也不用擔心,一來包公權知開封府時,沒有那麼大的權力,想斬人就斬人,二來公堂上也不可能有那三道鍘,因為中國從來不用鍘刀殺人。■文澄

有關「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資料,可瀏覽http://cnc.wenweipo.com/,或掃描有關二維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