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家課量難「一刀切」 教局倡家校增溝通

2017-11-2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近年社會愈來愈關注學童功課壓力過重的問題,就坊間有聲音要求教育局規限學校的功課量,教育局近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型調查,發現即使在同校同級相同課業之下,學生做功課的時間有很大差異,故局方認為「一刀切」規限家課量上限是毫不專業的做法,鼓勵學校以開放態度和具透明度的方式,加強與家長溝通,以完善家課政策。

相同課量 做功課時間有別

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呈交的文件顯示,教育局於2015年及2016年進行了問卷調查,訪問了來自近100間小學約7,000名家長。

調查發現即使同校同級相同課業,學生做功課的時間差異很大,由不足半小時至超過3小時不等,這反映功課量並非主要及唯一決定學生完成功課所需的時間,而影響學生對於家課會否感到壓力的背後因素更是複雜。

教育局強調,家課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故教師在設計家課時,應有明確的目的及預期的學習成果,家課絕不等同強記硬背及過量的機械式抄寫和操練。

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當局認為如以「一刀切」的方式訂定每天家課數量上限要求,是毫不專業的做法,既未能照顧學習滯後的學生,也沒有考慮如何提升資優學生的潛質,無法做到拔尖保底。

教育局指不少學校已就家課和測考政策適時與家長溝通,甚至把有關的政策上載到學校網頁,局方鼓勵學校以開放的態度和具透明度的方式,加強與家長溝通,以完善家課政策。若家長發現子女在家課上遇到困難,應及早與教師商討解決的辦法。

至於教育局由2005/06學年起實施的「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旨在為清貧兒童透過多元的課後活動提升其學習效能、擴闊他們在課堂以外的學習經驗。計劃開始至今,每年的撥款總額由最初的7,500萬元增至現時的2.4億元,本學年的「校本津貼」及「區本計劃」分別佔約1.17億元及1.23億元,教育局指會透過問卷調查了解計劃成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