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科研傳承】授業也育心 勉港青追夢

2017-12-28
■羅錦榮(左)、黃文忠(右)與恩師任詠華(中)一起研究發光材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羅錦榮(左)、黃文忠(右)與恩師任詠華(中)一起研究發光材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任詠華:莫怕失敗 「趁年輕闖一闖」

編者按:知識的傳播與創新,建構人類文明根基;在尖端的學術科研層面,博士或博士後指導被視為最密切的師徒關係,推動不同學科發展。當下香港的大學研究已獲公認達國際級高水平,那有賴一代又一代學者於科研路上承先啟後。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檢視香港的出色科學家,如何繼承前人的成果,薪火相傳開枝散葉,持續書寫香港卓越科研故事。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在科學界可說是無人不曉,她在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以及新型發光材料的研究上屢有突破,獲獎無數;而從學生時期起,其學術路始終植根香港,畢生致力為「港產」科研成果及人才培育貢獻。承接港大化學系的研究傳統及恩師教誨,任詠華除了醉心科研工作外,也絕不耽誤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不僅於學術上以嚴謹態度言傳身教,在部分青年人對投身科研感到掙扎時,她用自身經歷鼓勵學生「趁年輕,闖一闖」,並發揮「輸得起」的冒險精神,從失敗中學習,爭取於科研世界發光發亮。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嘉瑤、任智鵬

任詠華在港大化學系畢業後,即跟隨其博士導師、時任化學系講師的支志明開始科研生涯。事實上,二人均是本港科學界的代表人物,支志明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獎項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位及唯一一位香港得主,任詠華則曾獲得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亦為首位華人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他們同樣未足40歲已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身兼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毫無疑問是香港學術界最頂尖的師徒。

曾指導逾70名博士生

任詠華的發光材料研究廣受國際重視,而於培育新一代科研人員上她也不遺餘力,曾經指導逾70名博士生,部分人投入前線專業服務如政府化驗所等,亦有畢業生投身學術界創下出色成績,繼續將優秀的科研工作傳承(見另稿)。任詠華認為,化學是香港優勢領域,全港20多名中科院院士中,有八九人來自化學範疇,可見水平絕對不比外國一些名校低,甚至有領先地位,加上很多化學老師願意付出心機去指導學生,培育環境相當不錯,可為有志化學的年輕人才打下強心針。

任詠華表示,進行科研必定會遇上很多挫折和失敗,這能令學生想得更多,構思出更好的方法。任何失敗的實驗,都能帶來正面成果。她直言:「若學生的研究一直順風順水,甚少遇到失敗,這反而令他不是Well-trained(訓練有素),當他未有處理失敗的經歷,遇到困難時便可能會不知所措。」

除了關心學生的學業,任詠華亦是學生的心靈輔導師,不少學生對未來感到迷惘時,均會向她尋求意見,任會盡力根據各人的特質為他們分析未來方向。她表明會支持學生繼續進行科研之路,並嘆言:「我遇到很多有能力的學生,因家庭、經濟等因素,未能投入時間和精神,而放棄科研,我覺得很可惜,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可申請補助金或獎學金。」

對現今年輕人心態,任詠華有感普遍人欠冒險精神,害怕失敗,需要安全感,只嚮往安定的生活,她勉勵大家應「趁年輕,闖一闖」,繼續追求夢想,將眼光放遠,不要限制自己。她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指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嚴重欠缺研究資源,但仍然選擇前景不算明朗的科研之路,沒有計較得失。

選科應遵從興趣發揮所長

她又說部分年輕人在鋪排前路時只考慮「選一科能賺錢的」,但現實世界不斷變化,「今日熱門的學科,可能在幾年後變得冷門,所以更應該要遵從自己興趣,發揮所長」,又強調年輕人應該有自信,相信自己能適應不同環境,「去創造時勢,而不是等時勢創造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