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師徒因緣】恩師燃熱情 勇踏科研路

2017-12-28
■任詠華分享跟隨支志明學習的趣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任詠華分享跟隨支志明學習的趣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任詠華有如今傑出的成就,少不了恩師支志明支持和啟蒙。她特別提到,港大化學系有深厚的科研傳統,比起香港研資局成立、有系統的提供科研經費還要早20年,她有感支志明及其他前輩老師在當時惡劣的科研環境下,成果仍能受海外學術界注目,燃起自己對科研的熱情,有勇氣踏上當時少人問津的科研之路。

研資局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被視為推動香港科研發展的轉捩點,任詠華指,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於化學系前輩老師陳世翔及支志明、時任港大理學院院長潘宗光等推動下,港大無機化學的科研已做出不俗成績,獲得國際重視,而她甫進大學已能接觸前沿的項目,濃厚的學術氛圍促使她「讀上去」,走研究創新之路。

當談起啟蒙恩師支志明,任詠華十分佩服其對科研投入的態度,在她心目中,支志明與化學互不分離,「他全情投入科研工作,日以繼夜地研究,把科研當成生活習慣,他長時間留在實驗室,把實驗室當成家,就連討論的話題也與化學相關。」

她亦敬佩恩師以身教去教導學生。任憶述,在求學期間,港大實驗資源貧乏,如要使用X光儀器分析化學合成晶體,就必須要前往中文大學,當時交通不發達,路程遙遠,加上化合物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運送過程艱辛,支志明身為老師卻不嫌麻煩,與學生共同「長征」。她又笑言,自己當年做化學實驗的滴管(dropper),一般都要請玻璃師傅另外製作,頗為矜貴,所以每次用完都要細心清洗循環再用,所以見到現時學生往往有一大盒滴管備用,盒外還要寫上「disposable(用完即棄)」,「總是感覺很浪費」。

在教學方面,任詠華指支志明非常重視教導課題概念,把相關的課題串聯起來,再作解釋,確保學生徹底明白當中的理論,有關方式亦對自己在教學時注重概念影響頗深。她又笑言,「我是比較劣質的學生,較能了解學生在學習時遇到的難題」,故她亦有與學生分享經驗,「例如考試時,會當改卷老師什麼都不懂,把問題清晰且詳細地解釋。過程中不僅可以重溫學習內容,還可以訓練書寫技巧,一舉兩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