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師徒因緣】憶述結師緣 六載終成事

2017-12-29
■于君(後排右二)為學生張翔(前排右)做證婚人。受訪者供圖■于君(後排右二)為學生張翔(前排右)做證婚人。受訪者供圖

于君跟隨沈祖堯走上科研路原來幾經曲折,前後花近6年時間才能成事。那要追溯到1993年11月,還在同濟醫科大學當博士生的于君,幫當時的導師寫信給香港的消化科主任沈祖堯,邀請他赴內地參加學術會議,因為老舊的打字機找不到「堯」字,幾經折騰,這個名字便給于君留下了印象。

會議當天,于君和同學們看到沈祖堯,已深覺年輕的他與當時內地一般要上了年紀才能上任的消化科主任有很大反差。會上于君就幽門螺桿菌檢測和胃癌基因突變檢測做匯報,獲沈祖堯積極提問回應。沒想到,沈祖堯當晚便向于君的博士導師提出,邀請她赴港幫助籌建消化系統檢測體系,導師馬上答應,但卻因為難以安排醫院實習,令于君赴港之事受阻,之後來自香港的邀請信接連發出了三封,可直到于君博士畢業,都沒能成行。

博士畢業後于君到北京當臨床醫生,曾有一次參加了沈祖堯亦有出席的全國消化內鏡會議,惟種種原因仍緣慳一面。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於美國消化年會第二次見上面,當時于君已轉赴德國做研究,她再次獲沈祖堯邀請赴港,于君返德後即刻給沈祖堯發了簡歷,1999年,她終於成為了沈祖堯首個博士後學生。

在于君心裡,恩師是做科研的「火車頭」和「指揮家」,「胃癌、腸癌、肝癌在中國人群佔發病率40%,標記物對早期診斷很重要,而找出標記物的建議就是沈教授提出的。」

多年來,沈祖堯帶領于君等人,率先揭示了多種大腸癌無創診斷生物標記,又揭示腸道微生態改變會促進大腸癌的機理,並建立領導亞太區大腸癌篩查的平台,研究成果受國際肯定。在于君領導的有關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胃癌發病機制和預防研究,沈祖堯亦有參與其中,截至目前,師徒二人「拍住上」共發表多達176篇論文。

在學術榮譽上,沈于「師徒配」也獲獎無數。從2010年至今,二人已有三個合作項目在國家教育部高校科研獎勇奪一等獎,而於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二人也曾三度合作取得項目或團隊獎項。此外,于君亦取得多個個人獎項,包括去年的裘槎優秀科研獎、今年的美國胃腸病學會(AGA)腫瘤研究導師獎,而本月初她亦獲頒第十一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學者獎」。心繫醫學界的沈祖堯本月底將卸任中大校長,屆時會集中精力在科研上,相信師徒二人未來會創造出更多成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