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隨着交通運輸及物流變得更快捷、簡便,全球旅遊業正迅速發展,外出旅遊變得普及,加上內地居民「個人遊」的帶動,令本地的旅遊及零售業在近年發展蓬勃。然而,全球化下資訊科技的便利亦帶動了網購業的興起,並迅速形成龐大的市場,加上近年內地逐步降低關稅,這些因素均威脅着以「購物天堂」為賣點的香港。面對網購的競爭及關稅優勢日漸失去,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亦積極發展多元化的旅遊賣點來吸引旅客,生態文物旅遊便是其中之一。 ■李啟豪老師 青松侯寶垣中學
【新聞背景】關稅優勢減 吸客需新招
消費品及奢侈品市場,過往是香港旅遊的一大賣點,然而自2015年起,內地對部分進口奢侈品降低關稅,例如護膚品的進口關稅由5%降低到2%,在2017年更降低部分消費品關稅至免關稅,例如部分配方奶粉實施零關稅,促進了內地居民回流原居地或鄰近地區購物,減少了內地人來港意欲。面對關稅及地理優勢日漸減弱,加上網購等新消費文化及形式的衝擊,香港有必要發展新形式的旅遊產業。
文化導賞 了解生態
政府亦關注到旅遊業多元及長遠發展的重要性,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拓展具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及項目,其中包括文化、古蹟、綠色及創意旅遊,又在文錦渡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劃定了16.68公頃用地劃作「康樂」地帶,作康樂活動、旅遊及生態旅遊發展之用,可見其推動生態旅遊的意向。
生態文物旅遊在香港已推廣多年,本地現時已有多個具規模的旅遊景點,例如西貢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大澳水鄉、海岸公園及南生圍等,一些景點更有機構舉辦文化導賞團,例如南生圍有單車旅遊團,旅客可騎單車圍繞南生圍,除了可觀賞濕地的野生動植物外,更可乘搭橫水渡及透過導遊介紹,了解過往香港的文化風俗。
在香港發展不同類型的生態文物旅遊,不但能吸引旅客來港體驗遠足郊遊、單車旅遊及漁村文化,從而了解本港的歷史故事及人文風俗,更有助發展不同地區的旅遊景點,改變以往旅遊景點只坐落繁華或市區的情況,有助帶動不同社區的經濟及就業。
生態脆弱易毀 要靠遊客自律
1. 難以監管,憂造成破壞環境
發展生態文物旅遊往往面對旅客質素參差及人數過多的問題,嚴重的可能導致生態災難,令生態文物旅遊變得不可持續。一些生態旅遊景點因地理方便而廣受歡迎,然而大量的人流可能破壞環境。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過往因交通方便成為「螢火蟲觀賞團」的熱門地點,然而旅客在夜間開啟照明造成燈光問題,影響了當地動植物的日常棲息習慣,更有不少動植物因路人誤踏而死亡。除此之外,欠缺公德心的旅客隨地棄置垃圾,亦對當地造成生態破壞。早前有報道指貝澳及水口灣因蜆類繁多,吸引大量遊客到當地摸蜆,造成生態災難。由於生態旅途景點較難監管,亦難以限制旅客以旅行團身份參與,因而難以監管旅客行為。
2. 缺乏規模及人才
生態文物旅遊更面對導賞員不足的情況。由於生態文物旅遊多涉及戶外工作,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知識,例如對本地動植物有基礎認知及分辨能力,與大眾化的購物旅行團要求有所不同。加上生態導賞團在路線規劃及安排上需時較長,而且每次導賞人數有限,造成成本較高而利潤較低,未能吸引旅遊業界推動發展,故現時生態觀賞團多由非牟利組織營運,令生態文物旅遊團在香港因缺乏人才及規模未能普及,亦未能造就良好前景,吸引年輕人入行。
3. 政府的政策不足
現時香港不少行山徑及生態景點仍然欠缺基礎設施,例如洗手間、指示牌或地圖牌。
除此之外,政府對地質公園及生態旅遊相關的旅遊點宣傳力度亦不足,仍然停留在集中宣傳消費體驗及國際大都會的形象。另外,由於民宿申請必須遵守與持牌賓館及酒店同樣嚴格的建築物安全及消防安全規定,以致民宿的發展受到窒礙,民宿發展較鄰近地區落後,這些因素都局限了香港的生態文物旅遊。
4. 生態旅遊的價值
生態旅遊是傳統消費及旅遊景點以外的另類體驗及選擇,雖然不能取代傳統消費形式的旅遊產業,但對於旅遊業的多元發展有一定重要性。生態旅遊更能教育大眾珍惜環境、保育環境,並透過發展各區生態旅遊帶動就業及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較單純消費式的旅遊更有意義。
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發展,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亦應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免生態旅遊變得「不可持續」。
中西文化薈萃 打造獨特風格
1. 交通網絡完善
香港作為現代化的城市,交通運輸網絡完善,海陸交通亦相當快捷,不少旅遊景點例如南生圍等更毗鄰鐵路,亦可租用單車等運輸工具直達景點;即使較偏遠的景點例如大澳、長洲或一些行山景點,一般亦有巴士、船隻直達,最多半小時已有班次,相較外地的郊野景點,可達度及交通安全性更高,適合一家大小參與。
2. 多元化的旅遊體驗
因香港過往的歷史背景,除擁有大量西式建築外,亦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建築,為旅客提供有別於單純生態旅遊的另類體驗。旅客除了郊遊遠足外,更可了解歷史文化及參與體驗活動,例如前往塔門郊遊路段會途徑天后古廟,同一路線的行程感受不同的風貌特色。
除此之外,部分路線亦可滿足消費及觀光需要,以山頂至龍虎山郊野公園的遠足徑為例,除了在沿途有動植物簡介外,旅客可乘坐山頂纜車、觀賞維港夜景、到山頂廣場購物,在部分日子更可參與當地的遠足或跑步比賽,感受當地節日及比賽氣氛。
香港的生態文物團除了具有本地特色外,更有着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集消費、郊遊及歷史文化探索於一身,混合式的旅遊模式有別於單純進行文化或生態旅遊,相對而言更具吸引力。
3. 政府的支持及非牟利組織的配合
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發展生態文物旅遊,由香港旅遊發展局為旅客提供詳細的景點簡介,除了說明每個景點的位置及行程重要觀賞點外,更詳細說明各項交通安排,協助旅客了解活動需時及鄰近交通,有助旅客構思行程,鼓勵旅客參與生態旅遊。
除此之外,政府亦加強對個別景點的配套設施,例如在世界地質公園加設遊客中心及地質教育中心,提供地質的知識及當地人文、歷史和生態資訊,令旅客在沒有導賞員講解下亦能觀賞及了解生態情況。另外,不少旅遊景點亦有賴非牟利組織協助組織導賞團及資訊中心,例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設立的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及長春社的「綠遊香港」,協助計劃文物徑及培訓相關人才。
【小知識】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是指利用當地未受污染或人為破壞的生態環境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吸引旅客來訪。生態旅遊講究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不干擾當地物種生態下觀賞野生動植物,並且關心區內的文化特色。香港現時亦有生態旅遊項目,例如大澳等。
【小知識】文化旅遊
文化旅游是指旅客來港進行歷史、文化藝術等的考察交流,以參與文化活動、參觀歷史及文化景觀,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風俗及藝術風格。香港作為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具有大量的文化旅遊資源。本地亦提供場地舉行文化活動吸引世界各地人士參與,例如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全球水墨畫大展2017藝術活動。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解釋什麼是生態旅遊。
2. 有人認為香港購物天堂的優勢已經不再,有必要發展生態旅遊來振興旅遊業,你認同嗎?
3. 有評論指發展生態旅遊是弊多於利,因為難以監管旅客行為,反而令香港的生態受到破壞,你如何評價此說法。
【答題指引】
1. 本題需要根據資料回答,同學可指出生態旅遊是指用未受人為破壞的生態作為旅遊資源,吸引遊客,而重點在於可持續發展。除了生態之外,區內獨有的文化特色,也是觀賞的重點,如香港的大澳,除了觀看中華白海豚的生態,還可以了解當地的漁村文化。
2. 本題屬於開放評論題,同學可從多個角度思考,首先為「購物天堂優勢不再」是否為真,無可否認,隨着內地調低部分進口奢侈品的關稅,香港對內地旅客的吸引力一定有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香港失去購物天堂的美譽。
至於是否有必要發展生態旅遊,同學可考慮這是否唯一的辦法,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吸引旅客?
3. 本題亦是開放式問題,同學可以考慮生態旅遊是不是弊多於利,以及生態旅遊是不是一定會導致生態受破壞。若旅客自律,或是香港找到一個控制旅客行為的方法,令生態旅遊做到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還是不是弊多於利?
【延伸閱讀】
1. 《規劃大嶼山 生態拓商機》,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2/05/ED1712050002.htm
2. 《民記建議書 12招振旅業》,香港《文匯網》,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30/YO1710300002.htm
3. 《10億活化鄉郊 促進生態旅遊》,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21/HK171021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