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傳承 > 正文

古老「非遺」技藝 民間「號碗」傳承

2018-02-03

劉金鐸說,他祖上是當地的「號碗」手藝人。舊時,民間操辦紅白喜事,單門單戶的餐具瓷碗不夠用,往往要向左鄰右舍暫借。一來二去,為了不混淆各家的碗具,新碗買回來後就要找師傅「號碗」。

劉金鐸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源自秦漢時期的「剝玉」的瓷刻技藝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據記載,康熙年間就有了專門從事瓷刻的行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順天府尹陳壁在北京承辦工藝學堂,瓷刻就是其中的一科,當時聘請了從上海來的瓷刻名家華約三當教師,學生有20多人。

清朝末年,因為戰亂,京師工藝學堂停辦,許多瓷刻藝人流向民間,不得不靠給普通老百姓「號碗」來求得生存,並分流成南北兩派,寶慶瓷刻繼承的就是當時的南派瓷刻技藝。在上世紀70年代,邵陽的「號碗」行當生意還相當紅火。

清代張鳴珂的《寒松閣談藝瑣錄》載:「方貞吉,字厚滋,湖南平江人,曾客章門,工治印。善刻碑,又能影寫書法和摹繪人物,翎毛、花卉於瓷器上刻之,不失毫髮,可謂絕技。」方貞吉,便是目前已知最早有記載的瓷刻藝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