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由中國國家海洋局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近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內地、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全天候的海底地震監測和海嘯預警服務。
另據新華社等內地媒體昨日報道,由於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集中在太平洋,為推進太平洋各區域國家之間的協同發展,促進區域內觀測和預警資源共享,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政府間協調組推動建設南中國海、西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和中美洲4個次區域級預警系統。
2009年召開的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3次會議決定建立南中國海區域工作組。2013年舉行的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正式同意依託中國國家海洋局建設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7年6月,正式批准同意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於2018年初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中國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王華說,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是中國開展南中國海周邊國家海洋領域務實合作、參與區域海洋治理的一項重要成果。該中心同時也是國家海洋局首個24小時業務化運作的國際預警中心。
此外,中國海洋報報道,去年6月下旬,中國還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佈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着中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