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改革開放後打工大潮裡出現的一句新俗語。如今,新時代有新潮流。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父母離鄉與子女團聚,已經成為一種新潮流。就像一位受訪務工人員所說,過年,不一定非要在老家,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都是過年。
老話說,父母在,不遠遊。但為了生計和未來,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和大學生不得不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異地工作,異地學習。每年春節,他們如鳥兒歸巢,回到那個溫暖的窩。
如今,他們依然是春運的主力。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南來北往的春運大軍也有了新變化,逆向遷徙。曾經的大學畢業生如今在異鄉娶妻生子,有了新家。父母也許不願意,但還是選擇遷就,尊重他們在外扎根的決定。春節了,與其固守家鄉,不如主動融入子女的生活,到子女扎根的地方過年。這或許是無奈,但也是一種主動適應社會潮流的態度。
在外工作的兒女,或有了新成績,或孕育了新生命,父母受邀前往兒女家一起過年,這不僅是新生活的新需求,也是時代飛速發展的產物。隨着行業不斷細化,很多崗位必須有人值守,這些特殊崗位員工的家屬,選擇離鄉過年,看似對兒女的支持,實則也是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