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微膠殘害「幼苗」 重創海洋生物

2018-03-06
■右起:陳潔瑜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羅巧君、吳佩琳以及梁可然發現微膠粒(膠樽內)對沙蟲(培養皿上)及船螺的影響。 科大圖片■右起:陳潔瑜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羅巧君、吳佩琳以及梁可然發現微膠粒(膠樽內)對沙蟲(培養皿上)及船螺的影響。 科大圖片

科大揭「船螺仔」濃塑中成長 體積細三成發育不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生活中有不少個人護理產品如潔面乳及牙膏都含有微膠粒,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首次研究若微膠粒入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並發現連抵禦污染能力頑強的船螺,在誤食或吸收了膠粒後,生長速度會減慢約50%,即使水質改善亦無法恢復正常;負責生態營養循環的多毛蟲(俗稱沙蟲)的再生速度則會減慢六成。研究團隊呼籲市民「走塑」,避免使用含有微膠粒的產品。

全球目前有超過25萬噸微膠粒積聚於海洋,數量驚人,若單計香港,每天就有超過94億顆微膠粒排放到沿岸水域,污染海洋。為了解微膠粒污染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與其研究團隊,以船螺及沙蟲等生命力頑強的物種作研究對象,有關發現已刊登於《環境污染》和《海洋污染公報》(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

沙蟲中「膠毒」 再生力大跌

來自美國加州的外來入侵物種船螺,本身抗污染能力頗強,不過若牠們的幼體一旦在含高濃度微塑膠環境下成長,即使之後離開受污染的環境,也會影響其成長。其體積會較正常的縮小三成,反映微塑膠對海洋生物有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影響。

至於常被用作魚餌的多毛蟲(沙蟲),本身具有再生能力,一旦生命受到威脅,便會切斷尾部,自割求生。研究發現,當沙蟲在高濃度微塑膠環境下,其尾部再生速率顯著降低,再生速度由4星期可恢復30%下降至12%,下降幅度達六成。

陳潔瑜指出,目前加拿大及英國等地政府已禁用微塑膠,不過仍然有很多已發展國家如德國、日本等還沒有立法禁止使用微塑膠。

為了保育海洋,研究團隊呼籲全球「走塑」,避免使用含膠粒的產品,及減少使用會降解成微膠粒的即棄塑料如吸管、瓶裝飲料等。

她表示,現時微塑膠對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具體情況仍有未知之數,所以應該更加小心及早處理,防患未然,並透露團隊將會繼續研究香港水域的膠粒總類,及對本地物種的影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