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浸會大學創校逾60年,浸大輔導長兼財務及決策學系教授鄧裕南已陪伴學校走過30年光景。回顧這段教學歷程,他笑言:「剛加入浸大時,我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眨眼間,自己已經五十多歲了。」 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03年沙士期間,當時浸大有多名來自美國的交換生因「疫潮」,被父母要求離開香港,「他們臨走前,親自跟我說thank you(謝謝),我很欣賞他們會show appreciation (答謝)。」
浸大今向逾200名教職員頒發長期服務獎,當中有12人服務浸大三十年或三十五年,而鄧裕南於1988年加入浸會學院財務系,至今已服務該校30年。
當中他教學超過28年,曾作為財務及決策學系教授的他,經常教導學生要掌握「回報風險」的概念,如追求自由時,需要承擔風險,重點是找「平衡點」。
見證着一代一代學生畢業,他坦言,以前的學生表現較為成熟,有較高的自學能力及主動性,較為專注於學業;相比下,現今的學生追求較高的自由度,較多參與學校事務及活動,對學習的主動性較低,「以往有八成同學主要在課堂學習知識,現今的學生因有較多的渠道去吸收資訊,僅有五成同學在課堂學習知識。」
對於之前因普通話畢業要求而引發的爭議,鄧裕南表示,欣賞學生為自己的權益發聲,但前提是要尊重他人。他對「佔領」事件感到難受,但強調一切均以教導學生為依歸,希望學生明白當他們有較大的自主權的同時,就必定有較大的責任。
對於未來的教學目標,他表示很認同浸大的全人教學理念,要教「好」學生,並要做到有教無類,希望學生得以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