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兄弟為幫外公 研萬能杖既暖手又可手機充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科技能為生活帶來方便,有時更可以救命。一對小學生兄弟有感年邁外公深夜在家摸黑行走會有危險,靈機一觸構思出具聲控發光功能的太陽能產品「老友記枴杖」,可辨認拍掌聲而着燈及播音樂,方便長者於黑暗中找到枴杖,兩人其後更因應外公需要加入暖手器及手機充電功能。有關意念獲本屆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發小學組金獎。
播道書院(小學部)小六及小四的兄弟陳祈恩和陳溢朗,憑着「老友記枴杖」獲得「學生創新(小學)金獎」。兩人分享創作意念源自家中外公,「公公有時半夜起身上廁所,但他不想嘈到我們,加上可能想慳電,寧願摸黑行走」,哥哥祈恩指外公有時甚至連枴杖都未必找到,試過跌倒擦傷。
破傘到水喉通 不斷改良
兄弟倆希望為外公分憂,於是在3年前想到「老友記枴杖」雛形,「最初我們是找來爛遮作為主幹,並在手把位貼上暖手器,以便外公取暖」。溢朗解釋,他們拖着外公的手常覺得凍,於是想到加入暖手功能,不過祈恩直言這個版本「又重又唔靚」,外公試用後亦覺得不夠實淨,於是他們先後作過4次更新,最新版本是用水喉通製作主幹,手把上的暖手鐵片及電筒分別設有專門開關按鈕,更設可自行調節收音大細聲的扭掣,「扭大一點便可加強收音,遠一點的拍掌都能使它啟動,有閃燈並發出音樂,告知用家位置。」
此外,他們亦有顧及外公使用習慣,在枴杖加設usb充電插頭及太陽能板,使「老友記枴杖」各功能自給自足之餘更可為外公的手機及電風扇充電,進一步改良使用體驗,未來則嘗試使用鋁管材料進一步將其「加固」,讓外公可放心使用。陳太昨日亦有到場陪兒子們領獎,她笑言外公很是喜歡兩人這份心意,常會帶着它向朋友分享介紹。
人聲轉電音App 誰都能寫歌?
本屆香港資訊及科技獎分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組。科大兩名研究生區竣銘及黎子健憑「UMix Music App創音音樂智能應用程式」同時獲得「學生創新大獎」及「學生創新(大專或以上金獎)」,這是一款透過人工智能及數位音訊處理技術研發出人聲轉換MIDI、調號和弦及節奏偵測等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用家只需哼出旋律,便能隨時隨地製作一段完整的數碼音樂。
區竣銘解釋指,系統接受哼歌旋律,可自動轉換成以鋼琴、弦樂、敲擊樂等不同演奏方法,用家亦可按需要將之改變成流行音樂(pop)等不同曲風,其後將之輸出成mp3等格式放到網上或與人分享。黎子健期望系統有助減低音樂創作的複雜性,「即使是不會看譜的新手都能寫歌」。該程式預計於一個月後免費上架,予大眾分享創作樂趣。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本屆包辦初中及高中組金獎,初中組金獎作品「智能藥袋」透過用NFC貼紙儲存藥物的資料,並以自行開發的Android App讀出藥物資料,如藥名、服用時間和副作用等,並設響鬧功能,幫助視障人士及長者準時服藥。高中組金獎發明「智修室」則是透過儀器偵測分貝、超聲波及紅外動態,以便管理員及自修室使用者準確掌握每個座位的使用情況,有助改善自修室的噪音問題及被濫用情況,為使用者帶來舒適的自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