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瑪麗抽血染丙肝 換肝婦枉死

2018-04-01
■袁國勇認為事件不存在有醫護人員出現疏忽。■袁國勇認為事件不存在有醫護人員出現疏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一名於2016年曾在瑪麗醫院進行屍肝移植手術的53歲女病人去年9月覆診時發現肝功能不正常,其後確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估計,死者是在抽血時透過「抽血輔助器」由同房另一名病人感染肝炎病毒。醫院管理局表示,將改為使用即棄的「抽血輔助器」,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涉事的女病人本身沒有丙型肝炎,但去年9月檢查時卻發現每毫升血液中有一億粒丙型肝炎病毒,含菌量極高,至去年12月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她在2016年10月曾經在瑪麗醫院換肝,留醫期間同一病房內有5名病人患有丙型肝炎。

袁國勇:一病人與死者同病毒基因

港大微生物學系追查後發現,女病人感染的丙肝病毒基因與留院期間同房另一名有濫藥習慣的男病人相同。袁國勇指兩名患者床位相隔甚遠,沒有機會接觸,但調查期間在一個可重用的「抽血輔助器」中發現與女病人病毒基因相同的丙型肝炎病毒,因而推斷「抽血輔助器」為兩人交叉感染的途徑。

袁國勇表示,丙型肝炎病毒在室溫可以停留生存一個月,不排除醫護人員為女病人抽血時針管接觸到輔助器內壁上丙肝病人殘留的血液,再經針管將病毒轉給女病人,或拔出針管時有血花彈出來,令周圍環境受到污染。

不過,袁國勇認為事件不存在有醫護人員出現疏忽,指病人本身有多重器官衰竭,過身與肝炎沒有直接關係。

他又強調這次的病毒感染方式十分罕見,過往從未發生,指懷疑是今次傳染病毒元兇的「輔助抽血器」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使用,而本港的公立醫院亦已經使用十多年,可以保護醫護人員免在抽血後套回針頭時被刺傷。

院方急召百病友驗血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則表示,院方前晚得知病人的感染源頭時已向病人丈夫交代,並獲對方體諒,又指如果對方有需要,院方會繼續跟進。

瑪麗醫院亦已追蹤到100個曾與源頭病人有接觸的其他病人,會安排他們回醫院抽血檢查及跟進。

陸志聰又強調,院方十分重視病人的安全,院內肝移植病房及洗腎病房等高危病區已即時改用即棄的輔助器,其他病區將陸續按照風險及採購過程轉用,短期內可以每日更換一次輔助器。

公院將改用即棄輔助器

其他公立醫院亦將改用即棄的輔助器,醫管局質素及安全代理總監蘇詠儀表示,局方已通知前線人員留意使用輔助器時的風險,會盡快將重用的輔助器換成即棄的輔助器,但預料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改用即棄的輔助器。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事件會打擊公眾對公共醫療服務的信心,期望醫管局在全面改用即棄的「抽血輔助器」前應加強消毒,「抽血程序在醫院經常發生,我相信院方一定要有補救辦法,確保現時抽血程序中有足夠的衛生措施,確保病人進入這些程序不會受感染。」

丙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傳播,其潛伏期一般是6星期至9星期,香港有約0.5%人口為丙型肝炎帶病者,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症徵,但就有較大風險患上肝硬化或肝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