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產經 > 正文

中小企外拓 首選大灣區

2018-04-20
■老少聰(中)認為,香港中小企應積極拓展外地市場。右為劉健恒。■老少聰(中)認為,香港中小企應積極拓展外地市場。右為劉健恒。

港府擴資助範圍 助捕捉內地商機

香港文匯報訊 生產力促進局昨公佈2018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綜合營商指數連升3季,微升0.3至49.7,進一步貼近50分界線。調查指,認為香港經濟環境穩步向上的中小企,在過去1年間倍增至三成,反映中小企對營商前景越趨樂觀。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受到中小企關注,成為外拓的首選地點。然而中美貿易前景未明,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分類指數按季跌2.4至43.8,行業對「環球經濟」及「投資意向」的展望下調,反映外貿及批發行業對前景有擔憂。

渣打中小企營商指數由5個分項組成,今季「招聘意向」及「投資意向」維持正面,分別報54.9及51.9;「營業狀況」報50.2,為3年來首次重上50分界線;「盈利表現」報45.5微升1.8,「環球經濟」則下跌4.6至38.8。是次調查於3月中下旬進行,生產力局成功訪問了830家本港中小企。

零售業指數升至近3年高

行業分類指數方面,零售業指數(48.6)顯著改善,連升4季,為近3年的新高,「投資意向」分項更罕有轉趨正面,報55.6。製造業指數報43.6微升1.6,延續上升趨勢。進出口及批發業對「環球經濟」及「投資意向」的展望下調,行業指數下跌2.4至43.8。

33%中小企擬拓外地業務

渣打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是次調查適逢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解釋了「環球經濟」分項指數何故下調11%。然而,綜合營商指數仍於第二季度延續上升趨勢,並進一步貼近50分界線,反映基本經濟仍持續改善。預期全面爆發貿易戰的風險較低,但若不明朗因素持續,或會影響本地營商情緒。好消息是,全球需求依然強勁,加上本地勞動市場緊張,將繼續抵消相關不利影響,後者正好從是次零售業指數顯著上升反映出來。

是次調查亦探討了中小企的業務拓展方向。近33%受訪中小企已經發展或打算發展外地業務,主要為中國內地(62%)、東南亞(32%)及美國(25%)。拓展內地業務的首選地點為粵港澳大灣區(51%),其次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32%),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關城市則只佔7%。至於無意拓展外地業務的中小企,主要因為要專注本地業務(67%)、不了解當地營商環境(18%)、不了解當地法規(7%)及不了解當地稅務安排(5%)等。

生產力局副總裁(企業管理)老少聰表示,香港中小企應積極拓展外地市場,尤其應把握國家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除了營商文化、法規及稅制差異等因素外,中小企或因資金問題而卻步。其實,市場上有不少資助計劃協助中小企「走出去」,例如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便宣佈把「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資助範圍擴大至東盟,協助本地中小企捕捉內地及東盟的「一帶一路」商機。

此外,是次調查亦探討中小企在本財政年度的預算。「薪津」及「租金」是來年主要開支,分別佔總預算的27%及17%,用在「資訊科技」(7%)及「市場推廣」(6%)的預算則偏低。整體而言,中小企來年投放在數碼推廣與傳統推廣的預算比例相若,當中以零售業較傾向作數碼推廣,開支比例佔市場推廣預算六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