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昨日發表的最新一份審計報告,其中一項內容是就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作出檢視,點出多個有待改善之處。
報告指出,2015/16學年獲發融合教育「學習支援津貼」的692所學校中,逾半錄得盈餘,有學校甚至有逾三成津貼餘款交還局方。另在支援融合教育的教師培訓方面,未達標情況亦相當普遍,更有11所學校在全部3個級別教師培訓,均未能達標。
公營普通中小學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過去5年大增37%,令教育局有關融合教育支援面臨重大挑戰,現時教育局會按不同學校的SEN人數,發放「學習支援津貼」,每學年涉及逾5億元。
不過,審計報告指出,2015/16學年692所學校獲發津貼學校中,366所有餘款,而其中122所餘款超過撥款額10%,6所更超過30%,需要交還局方,反映不少學校或未有妥善運用津貼幫助學生。報告指教育局應進一步鼓勵學校善用資源,並加強監察其運用情況。
教師培訓未達標
至於融合教育教師培訓,教育局10年前為學校設定不同階段已接受培訓教師比例或人數指標,但至2014/15學年為止,仍有83所學校未能達到102小時的「高級課程」指標,更有11所學校在全部3個級別的課程均未能達標,涉事學校共有201名SEN學生,他們是否獲得合適足夠支援,可能存有疑問。而現正逐步推廣至全港學校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本學年244所獲批學校聘請的人員中,仍有23%未完成有關課程。
審計報告又提到,截至今年2月底,110宗學校裝設升降機的申請,仍有68宗未完成,而部分學校獲教育心理學家探訪次數亦少於規定,建議教育局應予以改善。
審計署亦建議,教育局應加強SEN學生家長支援,包括發放相關學校資料,幫助家長選校,並鼓勵家長在升中時,同意將SEN孩子的資料轉交中學,確保支援不會延誤或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