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中國 > 正文

【大灣區系列之微觀篇】善用灣區機遇 經濟更上層樓

2018-05-11
■林鄭月娥早前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粵港澳大灣區分論壇。 資料圖片■林鄭月娥早前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粵港澳大灣區分論壇。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全球化

中央政府提出並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勢頭良好。香港作為其中一員,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分一杯羹?能否借助大灣區的機遇,推動本地經濟更上一層樓?下文將會深入探討。 ■張揚

【新聞背景】林鄭五會粵官 兩地互補合作

對於大灣區,香港政府及立法會議員都作出不少努力,希望香港能借助大灣區的機遇,推動本港發展,其中特首林鄭月娥就在3月底至4月初,前往深圳、中山和珠海三地考察,第五次與廣東省官員會面,希望令香港各界更了解大灣區的最新情況和未來發展,並邀請廣東省政府在海外舉辦聯合推廣活動,宣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和龐大商機,吸引外資和人才。

對於大灣區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林鄭提到,港人可以利用大灣區的豐富資源,解決香港缺乏土地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問題,同時亦可以為內地開拓新的產業和提升專業服務水平。

共同努力 實現共贏

對於大灣區各城市的互補,林鄭認為承先啟後都肯定是從深圳開始,香港的優勢產業為教育和醫療,而深圳的強項在於創科發展,兩地可以透過互補,共同努力,實現共贏。

至於中山市,則在生產上有一定基礎,所以香港在研發及創新方面投入資源後,更重要的是將成果轉化,而中山則在這方面具有互補性。

除了特首以外,立法會議員亦在4位局長的帶領下,於上月前往大灣區進行訪問,商界議員林健鋒在參觀後表示,內地有不少值得香港借鏡的地方,例如微眾銀行主要服務中小企,審批時間快,相對傳統銀行十分創新,而交通監控中心則看到交通巡邏隊的分佈,再加上通報快,可以迅速抵達需要人手的地點。

工程界議員盧偉國則在訪問中國散裂中子源基地後表示,中子源設於東莞,離香港很近,香港現時也有大學的材料科學研究等,正和這個基地合作,而這機器亦是大灣區推動創新科技的重要設備,更可無償給其他院校和科研機構使用。

民建聯議員何俊賢則指,全世界只有4個同類裝置,這個裝置對於未來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和香港都是很強的支援,香港若有相關研究項目,基地都會考慮支援,而這對香港很重要,因為香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地方去做這些裝置。

民主黨議員胡志偉則認為,內地創科發展勢頭一日千里,並以很大力度推動創科,更實踐在生活中,對香港而言是「很大的警號」,所以特區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上需要更積極主動,要有冒險精神。

先行先試 創新政策

2017年11月,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二十次會議在香港舉行,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領域,簽署了7項合作協議,包括:《粵港勞動監察交流及培訓合作機制協議》,《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協議(2017年至2018年)》,《粵港醫療交流合作備忘錄》,《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粵港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安排》,《關於加強粵港青少年交流合作的協議》,及《加強粵港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合作意向書》。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粵港合作未來的重點,將會是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包括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大灣區能夠做到互聯互通,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也能全面自由流通;讓香港的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同時,香港特區政府將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下成立「推進大灣區建設辦公室」,具體落實相關措施。

林鄭月娥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中央政府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以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

她續說,自從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同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後,兩地政府在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方面一直保持緊密合作,體現了彼此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係的決心。

在大灣區發展方面,雙方同意進一步開展「先行先試」,推動重點領域政策創新和突破,促進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並應以科技創新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打造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小知識】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是指2004年由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9個省區與香港、澳門共同簽訂的合作框架協議,並由此而組成的南中國經濟圈,是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港澳與內地南部省份之間在資金、人才和技術上建立更緊密經貿發展關係,以及迎合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達至互利互惠。

粵港合作(HK-Guangdong Co-operation)

指香港和廣東省政府利用兩地的各自優勢,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係,以促進兩地在經濟、貿易、基建發展等方面的緊密交往,加強共同發展潛力。

港青不熟灣區 多接觸消誤解

一個有關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發展的民調於2017年6月至9月進行,成功訪問833名香港青年和321名在廣東學習或工作的港青,結果顯示,在港受訪青年只有44.8%聽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在粵港青更只有40.3%聽過。以1分至5分評分,對國家的認同度,在港青年給出的評分為3.73分;在粵港青給出評分為4.35分。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關注度,在港青年給出的評分為2.63分;在粵港青給出的評分為3.96分。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兼明匯智庫主席曾智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要規劃,而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之一,需要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尤其是青年一代,更需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有更多的認識和積極參與,施展才華發展自己的事業。

調查結果顯示,港青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識並不充分,而接觸過內地的港青比無接觸過的港青,對國家的認同更為正面,顯示加強港青接觸內地有助消除誤解。

廣東青年總會民生政策研究委員會召集人郭基煇就調查結果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建議政府與青年團體合作,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資訊平台,讓港青可以通過網站或手機程式,隨時了解兩地政府或各團體舉辦的所有兩地合作交流計劃、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及在大灣區工作、生活、娛樂信息等。

他又建議,兩地政府成立配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基金,資助港青往大灣區創業。

他並建議內地政府給予港青臨時身份證,以便開設銀行賬戶、進行網上購物等,以及設立廉租青年宿舍或住房補助,援助港青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

對大灣區就業前景樂觀

今年5月,香港青年動力協會發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意向調查結果,該調查成功收集878份問卷。

調查發現,八成受訪者對大灣區的就業前景感到樂觀,更有九成受訪者贊成政府應支持青年團體支援在大灣區工作的青年。

不過,有57.9%受訪者表示不考慮前往大灣區發展,其中57.2%人因為不清楚大灣區發展計劃的詳情,而42.4%人則因為不想離港工作,其他原因則有未能於大灣區找到心儀工作及未能適應當地生活等。

香港青年動力協會認為,不少受訪者對大灣區發展規劃只是一知半解,而政府對前往發展的青年支援甚少,未能吸引青年前往發展,建議可設立大灣區為主的青年委員會,就內地最新經濟、行業資訊等進行搜集及分析,提供培訓課程,裝備有志到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

【多角度觀點】政府攜手仍需民間努力

以下是內地和香港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大灣區的看法:

1. 林鄭月娥︰香港在「一國兩制」引領下,無疑在大灣區的發展中有一定的優勢,但如何做出更多的承擔,如何才能更好地擁抱珠三角,實現互惠多贏,共同發展,則有賴中央的支持統籌,三地政府攜手,同時有賴粵港澳民間,尤其是企業家們共同努力。

2. 民間智庫:在未來的一年半內,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及蓮塘香園圍口岸等基建項目將會陸續落成。透過大灣區的交通融合,讓香港搭上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這列車也會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並讓香港重新找到經濟增長點。

3. 香港商界:大灣區發展對香港而言是一項「先鋒計劃」,而為了充分利用這一規劃所提供的機遇,香港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包括最具競爭優勢的行業,即國際金融、航運與物流、離岸人民幣交易和爭議調解;其次在「一國兩制」之下衍生的獨特性質如法治精神;最後善用地理位置優勢,加強與世界各地聯通的能力。

4. 內地食品企業:樂意在大灣區開設零售店,但問題是無法在當地找到合適的糕點廚師和品嚐專家。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借助香港,因為香港有眾多世界一流的餐廳和糕點商店,可以幫助培訓區內極短缺的新員工。此外,如果香港的食品安全標準能夠在內地得到認可,或者反過來也一樣,公司的業務發展將更加平穩順暢。

5. 經濟學者:大灣區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其中香港擁有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學,匯聚了大量人才和專才,又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與國際接軌配套,可以幫助灣區內的企業「走出去」。香港還擁有法律、會計、訊息和設計等優勢。

想一想

1. 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所帶來的好處。

2. 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說明香港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可能遇到的困難。

答題指引

1. 此題是利弊分析題。同學可指出大灣區內各城市為互補關係,所以香港可以得到各城市的支援,例如香港的優勢為教育和醫療,而深圳的強項則為創科發展,兩地可以互補,又如中山市在生產上有一定的基礎,可以協助香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另一方面,大灣區內的設施亦為香港帶來好處,例如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香港很難有地方可以安置這麼大的機器,而這個機器設在東莞,可供香港的院校和科研機構使用。

2. 此題是困難分析題。學生須留意,題目要求回答「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而不是「此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否則便會離題。參考答案: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港青普遍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識不足,可能因而未能及時把握機遇,例如因不清楚大灣區的發展契機而不願北上工作或創業,這會滯礙香港特區政府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步伐。

延伸閱讀

1. 《「帶路」灣區 港爭政策創新突破》,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4/19/YO1804190003.htm

2. 《考察深圳中山珠海 特首促港優勢產業落戶灣區》,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3/30/YO1803300002.htm

3. 《灣區創科開眼界 議員歎港堪借鏡》,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4/21/YO1804210001.htm

4. 《六成港青無意赴灣區 多因「不熟書」》,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03/HK1805030032.htm

5. 《觀「國之重器」 感港之所需》,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4/22/YO1804220006.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