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香港高校師資一流 學者倡設灣區基金促科研「增產」

2018-05-21
■粵港澳三地高校學者就大學如何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展開討論。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粵港澳三地高校學者就大學如何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展開討論。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創新型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離不開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育」和「智庫擔當」。昨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研討會上,來自內地和港澳高校的學者對於大灣區的科創發展,大學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紛紛建言獻策。日前,習近平主席對香港科學家來信的批示為香港科創界帶來重大利好。在此背景下,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吳遜建議,可以設立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內所有高等院校的研究基金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等院校的合作研究,助力高校的科研產出成果。

吳遜結合自身經歷及經驗指出,在大灣區建設中,各個城市都有雄心來做科技創新。但是要申請廣東的一些項目經費,常常需要借助南沙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這些平台來幫助申請。

按國際化評審制度評選

他舉例指出,在深圳就要求一定要有深圳法人的機構參與,在廣州申請科研經費也有類似制度藩籬。經歷過這些繁複的程序,吳遜認為,如果能夠將各個區域的資金協調,統一面向大灣區內的學者和科研項目開放,設置專門分配基金的機構,按照國際化評審的制度來評選,就能有效促進大灣區的科技和產業邁步更大的發展空間。

吳遜說,香港高校本身具有一流師資,但是特區政府所能夠提供的經費有限。據悉,香港8所高校一年的科研經費,目前只有4億元人民幣,這對於高校科研來說還遠遠不夠。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指出,技術與科學都是連接在一起。歷史上,大學從來都有自己的使命,就是對社會有引領和推動作用。內地發展進入新時代,就意味荍騠搨n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去迎頭趕上,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創造條件為企業服務。

競爭力源自育科研人才

陳新滋說,香港的高校師資很優秀,都在用很少資源做很多工作。如何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來,高校的合作與競爭,一定不是未來追求彼此的排名是否靠前。而是要明確,將學校裡最好的科研技術轉變成社會生產力,在國際上與別人比拚。新時代發展,已經不需要再緊盯茬珧吨O或者成本控制,真正的競爭力在於高校能夠不斷培育科研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別人不賣你東西,也不會被迫停下來。

現在,香港高校的專家、學者可以直接來申報國家科技項目的財政撥款。在此契機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區域內的高校如何更深入緊密合作引起參會專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葉嘉安透露,在美國的高校裡,很多教授都會在工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擔當顧問,只有深入一線才知道工業未來發展的路徑,適時的調整高校的研究方向,最後助力高校將研究成果變成生產力,服務社會發展。廣東省科技廳有許多粵港科技合作,對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提出了要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高校承擔的科研任務會越來越重要,只有加強合作才能更高效為灣區發展服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