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財經評述】應對挑戰 港打造新經濟企業上市集資中心

2018-06-22

蘇傑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在上市規則修訂迎來新經濟企業上市機遇的同時,香港吸引該類企業上市亦面臨一些風險和制約。首先,投資者與港交所對新經濟企業定義的認知不同。從投資者的角度,希望盡快清晰明確新經濟公司定義,有助於釐清並規避風險;從港交所的角度,出於保護並鼓勵新興上市模式的考慮,傾向於對定義保留一定的模糊與彈性,給市場一個「試錯」空間。因此,市場對於同股不同權企業是否屬於新經濟企業存有爭議。

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

其次,市場諸多不明朗因素疊加。美國加息、減稅、放寬管制等引發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勢必影響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意願。

同時,中美貿易摩擦進程中暴露的中國IT產業技術短板,引發市場對類似中興的新經濟企業信心搖擺。加上今年以來全球市場經歷多輪震盪下行,市況不佳也會導致部分企業推遲或取消上市計劃;另外,市場環境、制度配合是否足夠也須重視。如目前「設立管治委員會,其主席須由外部獨立非執行董事擔任」的規定能否保障小股東權益有待觀察。

投資者對2000年互聯網科技股泡沫記憶猶新,當時新經濟股代表亞馬遜、思科等股價一度下跌七八成。在本地市場,志在吸引科技企業上市的創業板最終淪為仙股炒作場所,也讓投資者心有餘悸。相信市場發展或呈現一個慢熱過程。

估值偏高風險不容忽視

第三,新經濟企業估值是否存在泡沫?去年下半年香港迎來一波新經濟概念股上市潮,最有代表性的有眾安保險、閱文、易鑫以及雷蛇。從上市認購極度踴躍到上市後股價大多破發,反映除去「靚麗的故事」,如何創造扎實穩健的業績普遍是新經濟企業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目前新經濟公司估值普遍偏高,上市後能否化解破發困局仍不容樂觀。另外,高風險高收益的生物科技企業涉及專業性及知識壁壘較高,初期或只適合比較有經驗的成熟投資者。

另外,香港亦面臨其他市場競爭壓力。從今年首季全球主要交易所IPO表現來看,儘管香港以64家在新上市數量上佔優,但244億港元的融資額遠遠落後於排名第一的紐約交易所(約833億港元),在全球僅位列第五。

競爭主要來自美國市場

目前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的市場主要有美國、日本。日本市場較本土化,海外上市企業佔比不高;美國市場對同股不同權的接納程度最高,已成為中國新經濟企業海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另外,新加坡市場規模、交易遠較香港為細,再加上外匯管制,其定位主要在於東南亞及中小型科技企業上市;內地CDR則與香港新經濟上市有互補性,因CDR不允許無收入公司上市且暫不能承載新經濟的大量融資需求,而IPO則有助於CDR價格發現,中國新經濟公司可選擇來港上市後再返內地發行CDR。

短期來看,預期將有數家內地超級獨角獸來港上市,部分融資規模或超五百億港元。儘管香港從美國市場搶奪上市資源難度較大,但可吸引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成熟新經濟企業到港第二上市;中期而言,隨茩輕鉹W市規則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改善、投資者認可度提升,相信有更多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長遠而言,隨蚍々Q家中國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香港作為全球新經濟企業集資中心的定位可望得以確認。(二之二)■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