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最初拳頭大小的首尊收藏,到如今千佛薈萃的蔚為大觀;從前程看好的年輕軍官,到飽嘗困苦的耳順長者;從漫漫長路的文物追尋,到件件珍品的澄懷捐贈......著名收藏家李巍,創造了中國民間收藏金銅佛像的奇跡,成就了個人收藏向國家無償捐贈的佳話,並為漢藏融合提供了新的歷史見證。季羨林、饒宗頤、馮其庸等多位文化大家對李巍的功德之舉都不吝讚美之詞。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更是稱讚:「今朝諸佛一堂萃,盛會應當謝李公。」■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楊帆
走進李巍的金銅佛像展廳,彷彿置身曠世古剎。在千姿百態的佛像中,佛祖諸像面龐方正,高鼻闊目,長耳垂肩,神態寧靜;菩薩造像或立或坐,面容慈悲,身姿優雅,鎏刻精湛;護法神像則目極大千,手執法器,弓步立姿,威猛英武。
這些佛像中不乏國家一級藏品,有的還是獨一無二的藏品,甚至連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都鮮有收藏。國家博物館原館長呂章申稱讚:「李巍收藏的佛像數量之多,質量之高,是我平生看到的個人收藏之最。」走訪參拜佛教名剎萬千、觀賞參與盛大藏傳佛教藝術展無數的藏學名宿王堯先生,也本以為金銅佛像「麟鳳龜龍,已無緣再覽」,在見了李巍的收藏後,頓感耳目一新,驚喜「大開了眼界。造像樣式之豐富、鑄造技術之精美,遠遠超出期待」。
國之瑰寶漢風藏韻
這些源自民間的大量精美佛像,見證了漢藏交融的歷史。根據李巍的收藏,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家鵬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沈衛榮潛心研究,將所得成果精心編撰了《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一書。其中介紹,自元代起中央政府開始分封具有號召力的藏傳佛教領袖,藏區各派佛教領袖紛紛赴京朝貢,中央則回賜佛教領袖以大量禮物,其中一部分就是漢鑄佛教造像,尤其是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造藏傳佛教用像。李巍收藏的大量明代金銅佛像裡,就有刻「大明永樂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的漢風藏韻珍品。可以說,這些佛像體現出漢藏民族緊密的政治、宗教和文化關係,是漢藏交融的有力見證。
「雪域瑰寶,史苑金證。」文化大家馮其庸指出,任何想把「漢藏一家」的歷史事實加以歪曲和分割的行為都是徒勞的,李巍的收藏可謂「有功於千秋萬代。」素有「南饒北季」之稱的兩位國學大師,對金銅佛像收藏鐵證也都給予了極大關注。《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編纂工作啟動時,季羨林先生曾親任總顧問,病榻之前題下「為中華文化增輝」七個大字。香港的饒宗頤先生,也不吝寫下「漢藏交融」的題辭。
首尊收藏 膽顫心驚
李巍的佛像收藏事業,緣起於其四十多年一次不經意的善舉。一九七一年冬,李巍在蘭州軍區第一測繪大隊擔任年輕軍官,一次借住在青海塔爾寺附近的一戶百姓家中。天災人禍讓這戶人家的日子十分貧困,六七歲的小男孩在零下20多度的寒冬季節衣不蔽體,裹着大人露着棉絮的舊衣服。李巍不忍心孩子受凍,便把自己攜帶的毛背心和襪子送給孩子穿。待辭別時,孩子的漢族父親和藏族母親在連聲道謝中往李巍提兜裡塞了一個小包,李巍再三拒收,孩子的父親便悄悄對他說:「請收下吧,好人!佛祖會保佑你的。」聽到「佛祖」二字,李巍心裡一怔。返回西寧途中,他在背人處打開小包一看,正是一尊鎏金銅佛。
在「破四舊」的年代,首尊金銅佛像的到來讓軍人身份的李巍又喜又怕。「佛像算是四舊,說重了槍斃都有可能。」他清晰記得,待自己結婚有了私人空間後,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做了一個木箱子,把佛像嚴密包裹藏了進去。不過,蘊藏李巍心底的佛像收藏熱情自此點燃,一發不可收拾。
舉家之力 傾盡所有
十年動亂結束後,民間佛像開始走出家門奔向市場,受境外買家委託的文物販子把佛像列入收購重點。為了不使佛像珍品流失境外,李巍和妻子變賣了家裡能換錢的所有財物,以致全家三口連續多年節衣縮食。李巍回憶,當時國外傳入的「席夢思」床風靡千家萬戶,自己一家卻長期睡在劣質的化纖地氈上面。看着李巍家裡可憐的幾件傢具,朋友每次作客都會開玩笑稱:「李巍,你怎麼這麼摳門呀?」收藏最困難的時期,李巍的兒子李舒迦甚至一度推遲婚禮「讓路」收藏,給予他很大的理解和支持。
俗語說,囊中羞澀難辦事。眼睜睜看着釵h精美的佛像落到文物販子手中,李巍急得滿嘴起泡,又無可奈何。他意識到,要想繼續收藏之路,就必須有資金保障。當時,剛過不惑之年的李巍已在大軍區當了五年的副局長,大校的軍銜已榮膺在肩,離「將軍夢」只差一步之遙的他,毅然決定脫下軍裝,下海經商:東渡日本覓商機,下南洋賣洮硯,入川蜀辦酒廠......精明誠信的經商之道,上天入地的吃苦精神,很快為佛像收藏贏得了可觀的財力支撐。
勇於捨得 無求品高
天道酬勤。40餘載的艱難困苦,終於換來了金銅佛像收藏的嘆為觀止。若以市場估價,李巍收藏的金銅佛像無疑是一筆難以用數字衡量的巨大財富,若以普通人邏輯來看,坐享這筆財富是苦盡甘來、令人歆羨的當然回報。然而,對於李巍而言,篳路藍縷的收藏之旅是一場叩問物與我、蕩滌魂與魄的心路歷程。於是,在得與捨之間,李巍作出了一個個令人驚訝的選擇。
2009年,他將經專家鑒定價值三億多元的22尊古代金銅造像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2015年,向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捐贈500多尊元明清金銅佛像和佛教法器;2016年,向吉林省博物院捐贈3尊元、明、清時期金銅佛像;2017年,向普陀山佛教協會再捐金銅佛像和佛教法器200尊......
在將國博的22尊佛像打包封箱之後,坐在辦公室的李巍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他後來告訴記者,「不是捨不得,是這22尊佛像伴隨我40多年了,太苦了,太艱難了。」李巍說,最困難的時候,自己即使花高息貸款,也沒有賣掉一尊佛像,這是最欣慰的事。
李巍透露,在2015年給普陀山捐贈時,決心也特別難下。捐贈前一晚半夜兩點仍未入眠,大家都知道他要捐贈,卻不知道要捐出多少。雖然自己當時已經決定一次性捐贈500尊,但尚未和家人商量。第二天上午九點舉行捐贈儀式,八點五十出發去捐贈大廳時,他撥通妻子的電話,臨時徵求意見。妻子鞠傳莉對此給予全力支持,並鼓勵李巍「揀出最好的捐出來」。這些佛像珍藏,凝聚了李巍全家半生的心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道慈大和尚評價,不是他一個人能發大心,重要的是李巍自己能放得下,他妻子和兒子也能放得下,他給李巍題贈了一幅對聯:「腳下無私即淨土,人到無求品自高」。
收藏起點安置 回歸了卻夙願
以汗為泉,走南闖北,竭力收藏與澄懷捐贈的背後,一直有踐行夙願的初心。「我收藏佛像,一直以來有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就是把佛像捐獻給國家;第二個願望是出一本書;第三個願望就是建立一個佛教造像文化園,給我收藏的佛像一個歸宿,安置在一個有福分的地方,永久地向世人展出。」李巍表示。
到目前為止,李巍已向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博物院和普陀山佛教協會捐贈累計750餘尊珍貴的金銅佛像以及佛教法器。依託李巍金銅佛像收藏編著的《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也已經出版,為研究佛像的藝術史家們提供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一手資料,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今年步入古稀之年的李巍,仍有一顆弘揚佛教文化的赤子之心,他希望在自己參與的展館,將剩下的佛像收藏展出,供世人觀瞻。據他透露,目前正在考慮在內地找尋一個有佛緣的地方建一座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此外在首尊金銅佛像收藏的來源地--甘青地區的塔爾寺周邊,以自己的收藏為基礎,也建立一個博物館。「盡我的微薄之力,動員各界做成一個佛像文化的亮點。讓從這裡『走出去』的佛像回歸它們的來源之地。」李巍表示,這是佛像最圓滿的歸宿,也是自己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