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香港創科發展經常被批落後。將於本月底約滿離任的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政府於去年12月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將整體工作列表出來,將在2022年前將70多項實際的項目全部落地。他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每年都有新項目注入並逐步優化,有信心屆時香港將能成為世界級智慧城市。
楊德斌續指,最近政府已致力做好數碼的基礎設施,如電子身份(eID),令所有市民更容易使用數碼服務。金管局將於9月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可打通16個電子支付,並消除銀行與電子支付之間的阻隔,令市民「過數」更容易。
做好「數碼絲路」連接角色
對於「一帶一路」計劃下倡議的「數碼絲綢之路」,楊德斌認為香港扮演的角色是在於數碼連接方面。香港在全世界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海底光纜連接,對外總連接力度是每秒53個太字節(terabytes),未來2年將會大幅增至200太字節以上,相比內地對外的連接力僅不足每秒10個太字節,將來將會是內地的20倍。故此,香港可扮演內地出去不同「一帶一路」國家的「數碼連接」,香港可以帶出數據的應用,建立數據中心,同時可以引發很多不同的創新。
他坦言,對於科技公司而言,香港的市場無疑是有點細,但隨着將來大灣區的連接加深,總人口達7,000萬,即市場將有望增長10倍,加上消費力高。而且,環觀大灣區其他城市內並沒有世界級大學,但香港已有4間全球排名100內的大學,故香港絕對是有其優勢。他建議香港的公司應與大灣區加強合作,發揮優勢互補,將能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
外引專才 內增培育平台
他又認為,要做好I.T的產業,人才相當重要。根據VTC進行的人力報告顯示,香港目前每年讀I.T相關學科的人數為4,200人,但每年所需要的I.T空缺為4,400個,故缺口約為200個。為解決這人才缺口,一方面可以透過引進外來人才,另一方面就讀相關學科如數學或工程等亦可再進修轉入I.T行業。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I.T人員亦需要不斷進修,在熱門的範疇例如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再深化學習,希望業界能多與大學合作,推出新技術的進修課程,例如最近數碼港與香港大學推出雲端技術培訓平台Cloud Academy,建議員工可透過這課程深化對雲端的認識。政府上月亦推出了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將快速處理其入境安排。計劃已開始接受申請,但條件是每請3個外來人才,必定要請1個本地人才,加上兩個實習,這將有助培養本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