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港積極配合 助力A股入摩

2018-06-29
■6月1日A股正式納入MSCI,「入摩」前夕舉行啟動儀式。 資料圖片■6月1日A股正式納入MSCI,「入摩」前夕舉行啟動儀式。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今年6月A股順利「入摩」,互聯互通機制「打前站」功不可沒。5月1日,滬港通、深港通每日額度大幅擴容至4倍,即是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分析指出,近年來海外投資者對內地資本市場興趣濃厚,雖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等機制並存,但滬港通和深港通因其交易便利、制度靈活,一直是外資配置A股的首選途徑。

MSCI主席、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去年曾坦言,互聯互通機制仍存在每日限額,即便早前從未觸及,但當真正納入MSCI後,並隨着A股佔比不斷擴大,資金流入量會越來越多,很難確保以後永不觸及,這會影響到交易的連貫性。對於費爾南德茲的上述擔憂,監管層積極回應,並在今年5月A股「入摩」前夕,率先將滬股通、深股通每日額度由130億元(人民幣,下同)調整為520億元,港股通每日額度由105億元調整為420億元。

互聯互通成外資買A股首選

為保障互聯互通交易順利進行,降低跨境交易的複雜性,港交所在2015年推出了「特別獨立賬戶」(SPSA)。據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征儐透露,自MSCI於2017年6月宣佈納入A股後,反映國際機構投資者對買賣A股準備程度和投資興趣的「特別獨立賬戶」開立數目現已超過4,000個,遠超互聯互通運作了三年累計下來的1,700個戶口,包括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大型A股在內,投資者透過滬深股通計劃持有的中國A股數目現時亦超過1,800隻。

港採措施確保離岸人幣充裕

除了互聯互通大幅擴容,A股平穩「入摩」,亦離不開香港積極配合。為了讓A股初步納入有效實施,謝征儐提到,香港金管局採取由一級流動提供行(Primary Liquidity Providers, PLP)提供常設380億元回購安排、與人民銀行總值4,000億元掉期交易安排、擁有在岸人民幣流動性的銀行承諾在納入日期前後提高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納入指數實施時期,與納入中國A股相關交易將優先獲得人民幣流動性、以及確保中介人信息流通和人民幣有效回流等一系列措施,確保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充裕。此外,港交所除人民幣外,也接受結算參與者以美元或港元作為支付前抵押品,從而紓緩離岸人民幣的融資壓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