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近年先後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這一些互聯互通措施,進一步推動內地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也進一步鞏固了香港獨有的國際連繫和門戶功能。據中國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繼5月4日由中銀負責代理的中銀香港股票基金,獲得互認基金資格後,5月17日農銀匯理負責代理的香港組合-靈活配置增長基金也獲得批核,兩者間隔時間不到兩周,顯示北上互認基金擴容節奏在持續加快。
累批15隻 今年來已佔5隻
截至今年5月18日,今年來已有5隻北上的互認基金,獲得了資格,令北上互認基金擴容至15隻。去年全年,只有4隻北上互認基金獲得批核,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4隻和2隻。
除了上述兩隻基金外,較早前建設銀行負責代理的恒指基金、由南方基金負責代理的東亞聯豐亞太區多元收益基金,也獲得資格。據基金募集申請進度表顯示,還有8隻北上互認基金還在審批中,包括海通資管(香港)有1隻、摩根基金(亞洲)有2隻、匯豐投資有1隻、惠理基金1隻。
不過,香港的互認基金在內地的銷售暫時並不理想,國家外匯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香港基金雖然在內地累計銷售了2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因贖回或分紅導致的資金流出額較大,累計資金淨流出超過10億元。
截至今年4月底,自2015年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大幕拉開以來,香港互認基金在內地已累積銷售237.27億元,因贖回或分紅導致的資金流出額為122.71億元,累計淨申購額為114.56億元。
冀優化安排 可銷至大灣區
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提出,現時兩地基金互認的安排應進一步優化,將目前的掣肘拆牆鬆綁,例如取消香港在內地銷售的基金規模佔基金總資產比例,不高於50%的限制。此外,可考慮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基金在大灣區銷售,內地基金亦可在港買賣。同時亦讓港人可在大灣區直接投資A股及其他金融產品,把大灣區打造為金融購物中心。
隨着「A股入摩」,黃王慈明相信,未來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A股情況會愈來愈多,日後亞太區,甚至環球的投資組合中A股是必需的,香港應飲「頭啖湯」,有更多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