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律師教避關稅 港企3招自保

2018-07-19
■彭郁竹(左二)為受加徵關稅影響的公司提供3種避稅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周曉菁  攝■彭郁竹(左二)為受加徵關稅影響的公司提供3種避稅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周曉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美國律師行Sandler, Travis & Roseberg合夥人及亞太區負責人彭郁竹昨在貿發局研討會上指出,受加徵關稅影響的公司,除申請豁免關稅外,還能通過「關稅工程」、「作業工程」、「首次銷售規則」三種方案,合法迴避徵稅。對於內地和香港的中小企,她建議,遵循首次銷售規則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之一。

面對中美貿易戰開打,香港商家如能掌握各種報關策略、熟讀國際規例及作出適當的調整,將可靈活應對目前挑戰。在貿發局昨日的研討會上,熟悉國際貿易規例及海關法規,具豐富處理貿易糾紛經驗的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海關事務及進出口相關事務的服務機構之一的美國律師行Sandler, Travis & Roseberg,向港企講授各種報關策略及國際規例。

準備適當文件 程序不再複雜

該律師行合夥人及亞太區負責人彭郁竹表示港商有三種方案(見表),可以合法迴避徵稅。由於本港大多數出口商為中小企,她指此類公司較適合採用「首次銷售規則」。她表示,方法是企業可以降低用來評稅的買賣價格,即安排中間商購買自家產品,然後再賣出去。中間商只需是合法公司且有關安排符合「首次銷售規則」,便能降低繳稅成本。

彭郁竹稱,美國進口商從中間商買貨,而中間商則與一家工廠簽訂合約,以生產有關貨物,貨物就會根據中間商與工廠之間的售價來估價。就以往經驗來看,許多企業初期會覺得程序複雜,但只要謹慎策劃且把適當文件準備好,便可以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

而對於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而言,彭郁竹介紹,可採取「關稅工程」,即商品通過輕微的修改,使產品歸入不加徵關稅的類目,達到調整產品以爭取有利關稅待遇的目的。不過,這一做法需要足夠的研發時間和設計團隊在背後支持,可能也會花費額外的研發費用。

彭郁竹續指,「作業工程」則更適合製造業,即進行產業轉移,將產品原產地從香港或內地轉往另一個不受徵稅影響的國家。她坦言,就目前趨勢來看,大多鋼鋁企業會選擇搬去越南,服裝製造業偏向轉移至印尼等地,與此同時都會更重視內地市場,拉動內需。

加關稅添憂慮 諮詢企業增加

該律師行資深經理莊承媚隨後補充,自美方正式對首階段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來,前來諮詢避稅問題的企業數量有所上升。她透露,有些廠商涉及單車、手袋、旅行箱等消費品,原本可能出口至美國屬於零關稅或低單位數關稅,逐漸緊張的貿易關係令這一類未出現在清單中的生產商擔憂漸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