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情嶺南藏山水 巧妙佈局奪天工
說起宮鬥劇,香港演員佘詩曼曾主演過的港劇《金枝欲孽》可謂是所有宮鬥劇的開端,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時隔13年後再演清宮戲,佘詩曼的演技更是爐火純青,近日其主演的內地網劇《延禧攻略》登陸香港,收視率同樣不俗。這部劇情和畫面均還原清朝宮廷生活的熱播劇,大到紫禁城小到一個茶杯的選擇,都將宮廷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讓無數網友直呼嚮往,期望有機會穿越一番,體驗清朝人的生活。穿越不能實現,紫禁城又距離太遠,但在廣東其實還藏着一些如詩如畫的嶺南園林,遊園如置身山水之中,有興趣尋覓清代古韻的港人不妨趁機遊歷一番。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廣東報道
廣州餘蔭山房:小巧玲瓏著稱 常踞粵園之首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的餘蔭山房又稱餘蔭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古典私家園林之一。原園主人鄔彬(1824-1897年)於同治六年(1867年)鄉試中舉,同年族人將建造祠堂所剩餘的土地賞給鄔彬建園。同治十年(1871年),餘蔭山房建成。為紀念和永澤先祖福蔭,鄔彬取「餘蔭」二字作園名,又因這所園林地處偏僻的東源坊崗地之下,故用「山房」這個樸素名稱,以示謙遜。
借鑒蘇杭建築風格
餘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合稱為廣東四大名園。餘蔭山房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築,距今已有150多年,以小巧玲瓏、佈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是四大名園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餘蔭山房佔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因園地面積狹小,其疊山理水並不完全採取中國園林的傳統做法而另成一格。同時,餘蔭山房也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築藝術風格,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佈置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的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境。由此可見,餘蔭山房能被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之首,確實不同凡響。
精細佈局顯主人心思
盛夏時節,正是遊覽餘蔭山房的好時機。只見滿園綠樹遮蔽,蔭涼幽靜,盡現「餘蔭」之意境。如果再加上一些雨水,整個園林就恍如煙雨濛濛的江南,尤其是那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宛若婀娜多姿的少女,舉手投足間是那樣的精緻嫵媚。
由南門步入園中,一幅《抽象龜紋》磚雕照壁迎面而來。右轉月門,又是一幅《五福臨門》灰塑照壁映入眼簾。一連兩道照壁,既是裝飾,更為風水而設。沿窄道而行,馬上看到二門一對聯,「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既主宰全園景色,又暗喻造園宗旨。繼續前進,一座「浣紅跨綠」廊橋將園景分成東西兩部。廊橋為卷棚歇山頂建築,造型別致,它是嶺南園林最經典的造型和餘蔭山房標致性景觀。廊下的掛落彎曲自如,圖案複雜多變,橫披全是用蠔殼製成的雲母片裝飾,古典氣氛濃厚,將沉悶的灰色屋頂襯托得富有生機。
在庭院東部和西部分別建一八角形水池和方形水池,兩池相互貫通。玲瓏水榭則建於八角形水池之上,佔據了池面的大部分空間,三座小型石山分設於池岸周邊。方池石砌,軸線明顯,形式規則,這是吸收西方造園藝術的例證,又是因地制宜的範例。橋下設置拱形橋洞,與水中的倒影組成一個完整的橢圓形,堪稱靜態美的典範。而透過廊橋,隱約看到水榭、疊石與樹木,層層景色增添了園內迷離幽邃的效果。一路走來,姹紫嫣紅,夾牆翠竹,格外的清幽。
池北的「深柳堂」是全園的主體建築,更是文化遺產。其工藝裝飾富有嶺南建築風格,為嶺南園林建築中最高級別的歇山頂建築,瓦頂輕巧飄逸。隔池相對的「臨池別館」,為硬山頂建築。它原為書齋,以木構花紋圖案鑲玻璃為門壁,甚為精美。館內裝飾樸素簡潔,與「深柳堂」相比,一簡一繁,形成鮮明對照。
水榭八景見文人風雅
說到體驗清代人的生活,水榭八景算是其中之一,這是園子主人賦詩填詞、品茶聽琴之處。其實,八面來風的水榭是廣東園林的標配。餘蔭山房的八景設計十分經典,分別是丹桂迎旭、楊柳樓台青、那梅花開盛、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和孔雀盡開屏。站在水榭中,周圍的樹木花草奇石蟲鳥可以盡收眼底。遙想當年主人在此的雅會,清代文人雅士的情趣彷彿就在眼前。
對於女孩子來說,也許後花園的「南苑」更不容錯過。那是女眷居住的地方,後又加建了兩層建築「瑜園」。「瑜園」雖然只有400多平方米,卻擁有魚池船廳、觀魚橋、「曲水流觴」、圍棋盤等娛樂景致。「曲水流觴」特別值得了解一下,它其實是一種詩詞接龍的遊戲,把酒杯放在水槽裡,杯子飄到誰面前誰就要接詩句、對對聯,可見當時太太小姐們哪怕是休閒娛樂也非常風雅。
佛山清暉園:遊移山水之中 盡賞曲徑荷風
清暉園的名稱,正是從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名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而來的。清暉園是一處始建於明代的古代園林建築,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經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龍氏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清嘉慶年間。
中國園林集建築、書畫、文學、園藝等藝術於一身,給人以如詩似畫的印象,在世界造園藝術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清暉園內,處處體現園主「遊移山水之中,盡賞曲徑荷風」的構想,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通過各種小空間來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間。因此,水庭就是整個園林的精髓之處。遊覽園林,有仰觀、俯觀之別。經澄漪亭時,踏遊廊,穿亭堂,俯觀游魚戲荷池,遊客可飽覽水榭蓮池之意趣。仰望時,園中的玉棠春、百歲龍眼等佳木,又把大家的視線引向高處,增強了園景的空間感和層次感。
才情詩集話昔日景致
憑空猜想清代嶺南人家生活是不容易的,但通過龍家一位小姐所寫的詩歌,能讓人搭起一座想像的橋樑。從她眾多詩歌中,不僅可閱盡當年園中公子小姐們的喜怒哀樂,更能通過這些文字,在腦海裡重現清暉園昔日的風貌景致。這位才情出眾的小姐叫龍吟薌,曾出了一本詩集叫《蕉雨軒稿》。作為女性,她無法直接涉足當時以男性為主宰的世界大舞台,能做的不過是無限的想與思。所以當她看着兄弟師長北上赴京趕考時,一邊是滿心希望他們能「飛花夾道襯馬韉」,但另一邊聯想到他們千里求功名,不免生出「夜闌人靜月兒墜,說盡人間行路難」的感嘆。一聽到業師高中進士的消息,她又馬上情難自禁地揮筆寫下「十年燈火成公侯,百尺雲梯捷足先」的歡快詩句。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小姐樓已是人去樓空,只剩下一座船廳讓人浮想聯翩。不過透過龍吟薌的詩集,我們多少也能尋覓到昔日嶺南人家的生活片段。
東莞可園:可羨人間福地 園誇天上仙宮
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始建於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莞城人張敬修因在東莞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廣西做官,後辭官退隱,歸家構築可園。可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被前人讚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可園不以宏大開敞取勝,而是通過精巧的佈局,勾勒四時風物流轉的面貌。在2,204平方米的土地上,所有建築均沿外圍邊線成群成組佈置,「連房廣廈」圍成一個外封閉內開放的大庭園空間,亭台樓閣、山水橋樹、廳堂軒院一應俱全,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園及書齋被藝術地糅合在一起。
雅集文人育嶺南畫派
有意思的是,這裡還是嶺南畫派開創先河之地。當年可園的主人張敬修投筆從戎,官至江西按察歙署理布政使。他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文化策源地之一。「居派」繪畫創始人居巢、居廉曾在可園十年創建造沒骨法、撞水撞粉法等繪畫技巧,並予傳授,使之發揚光大。因此,經常會有一些寫生的學生,或者是身穿旗袍的彈琴者到可園遊覽。周圍是繁華都市、高樓林立,園內清幽典雅,沒有喧鬧和嘈雜,看着眼前的繁花,時間似乎也變得很慢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