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唯一的古箏製作高級技師,徐振高在業界可謂無人不知,85歲高齡的他,即使早已退休,卻經常來到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這個他貢獻了一輩子的地方,督促並鼓勵年輕弟子、員工們,為中國民樂發展發揮力所能及作用。
顛覆昔「棺材板」形象
當得知徐振高眾多成果時,人們大概很難相信,這位被譽為中國「箏父」的老前輩並不會彈古箏,而是憑借出色的聽力以及踏實勤懇的工作態度,一步一步摸索創造了中國古箏現有造型以及時尚元素。
1961年徐振高試製他的第一台16弦箏,但音色與音量都不盡如人意。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借來《琴的共振與發音原理》刻苦鑽研業務,終於在1963年底,與師傅繆金林共同成功研製S型岳山21弦箏,不僅擴大了音域範圍,而且美化了古箏的樣式,1979年這款古箏被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為優質產品,成為全國古箏的通用樣式。
談及自己的音樂之路,徐振高表示,由於喜歡製作樂器,即使在那個民樂被「看不起」的年代,仍然堅持下來,並成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首批員工。
「那時候,民間對於中國民族樂器的叫法都很不好聽,例如古箏被叫作『棺材板』,民樂是「土老帽」才會去演奏。」由於每次聽到別人這麼叫,他都覺得特別難受,所以下決心,要提升古箏的形象。
引用木刻傳承至今
徐振高從街頭小畫開始臨摹起,到之後借鑒各種裝飾藝術,1963年創製了「雙鶴朝陽」等4款木刻圖案,備受好評。此後被大力開發延續下來,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的花色品種被引用在古箏上,而「雙鶴朝陽」樣式的古箏則成為現代古箏的經典款式。
同時,徐振高還與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合作製成尼龍鋼絲弦,音色剛柔並濟,成為古箏的主要用弦,至今被傳承下來。
目前,不少大師級人物都是徐振高的弟子,而早已退休的他,仍堅持經常到崗,發揮餘熱,「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樂器技師行列,不要出現斷層,畢竟很多的樂器仍需手工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