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一直相信柏金遜症是大腦疾病,但最新一項刊登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的研究卻指出,柏金遜症的真正病源可能是在我們的下半身,準確一點來說,就是向來被視為無用的器官闌尾(俗稱盲腸)。研究分析瑞典和美國的醫療記錄後發現,切除闌尾的人士,患上柏金遜症的風險可以降低19%,原因可能與闌尾內聚集的一種蛋白有關。研究人員表示,有朝一日醫學界或者能夠研發降低這種蛋白水平的藥物,但強調現階段絕不建議「切闌尾避柏金遜」。
切除盲腸 患柏金遜風險降兩成
研究人員分析了170萬名瑞典人與849位美國人的醫療記錄,發現年輕時切除了闌尾的人,患上柏金遜症的機會比其他人低近兩成,即使最終患上柏金遜,發病時間也會較無切除闌尾者遲3.6年。在農藥污染導致柏金遜患病率增加的瑞典郊區,切除闌尾更可令患病風險降低1/4。
科學家早就知道闌尾能夠儲存腸道益生菌,有助免疫功能,但研究發現闌尾還儲存能夠引致柏金遜症的蛋白「α-突觸核蛋白」。研究人員指出,很多柏金遜患者在發病前最少10年,都可能出現便秘等腸道異常,因此決定調查腸道與柏金遜的關係。領導研究的美國范安德爾醫學院助理教授拉希里耶指,在某些罕有情況下,這些α-突觸核蛋白可能洩出闌尾,並經腸道與大腦的神經連接進入腦部,最終引致柏金遜。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