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特首施政報告提出的「免入息審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於明年1月1日實施,市民每月交通費超過400元的部分將可獲25%補貼,上限300港元,預料可惠及220萬人。香港交通費用高昂,在政府儲備豐厚的情況下,實施津貼減輕市民負擔是應有之義。計劃落實之時,需考慮周全,務求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並適時檢討考慮擴大受助範圍。長遠而言,隨虒f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形,政府有必要檢討跨境交通車費特別高昂的問題,以相應政策促有相關交通運輸機構採取適當措施,更便利港人在區內跨境流動,降低港人在大灣區內的交通成本。
是項交通補貼計劃無需入息或資產審查,可以最大範圍地惠及持有八達通的市民,政府預計每年總補貼額約23億元。其實計劃提出已超過1年,期間政府部門不斷聽取社會意見作出修正,將補貼範圍擴大至涵蓋h巴、員工巴、街渡及紅色小巴,應該說是一項得各界認同的惠民之舉。
本港公共交通多由私人企業經營,而且付費橋隧甚多,因此市民的交通負擔一直沉重。如果家住新界而要來往港島市中心上落班,一個月交通費隨時過千,成為市民繼住房租金之後的一大開支。特區政府坐擁萬億財政儲備,適當支援減輕市民的交通負擔,是積極正確之舉,值得肯定。現階段首要工作是把津貼發放工作做好。當局將在全港港鐵站、便利店、超市等設置約1,800個補貼領取點,領取過程基本上「一嘟搞掂」,最大限度地便利市民。但社會上仍有一些改善意見,包括考慮將400元的門檻降低,以及將水貨客及遊客排除在外等等,這些意見可留待當局日後檢討的時候考慮改善。
不過,是次交通津貼計劃的資助範圍雖然一再擴大,但仍然不會涵蓋跨境交通費。事實上,在每日六七十萬穿梭深港兩地的人當中,有不少跨境上班族和跨境學童,規劃署2015年的數據已顯示,每日約有5萬人往返港深兩地上班,還有約3萬名跨境學童。這些人拿香港身份證,大部分在香港工作和交稅,卻因為居住或工作在香港境外,不可以享受較高的跨境交通補貼。計劃實施後,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去港九新界均可獲交通補貼,但如到深圳公幹則沒有補貼。不僅如此,本港的跨境交通費用特別高昂,東鐵線上水至羅湖一個站就要收取26元的單程票價,往深圳的直通巴亦明顯比同等路程的境內巴士貴一倍以上,被指為變相的離境稅,成為一種交通壁壘。
誠然,要對跨境交通實施補貼較為複雜,必須甄別八達通持有人的香港人身份,但複雜不代表不應該做。隨荌禤a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香港發展日益與周邊地區融合,政府官員也多次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長者可到大灣區養老,長遠而言,很有必要考慮打破這種交通壁壘。第一步哪怕不至於要補貼跨境交通,亦應研究消除變相的離境稅措施。有關部門宜茪漎膍s相關政策措施,檢討現行跨境交通安排,包括發牌制度、訂價機制和市場狀況,循便利大灣區人員流動的方向改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