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38名經濟學教授及學者聯署,支持特區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認為人工島帶來的財政收入,單計算賣地已可回本,強調「明日大嶼」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資。學者理性分析,負責任地站出來,為「明日大嶼」計劃計算成本效益、投資回報,有力回應填海「倒錢入海」等不負責任的誤導,讓市民清晰看到,「明日大嶼」賣地收入預期可觀,更可發揮提供住房、創造就業、改善交通等綜合效益,消除公眾對填海造成沉重財政負擔的憂慮。「明日大嶼」是具遠見和魄力、投資未來的計劃,香港此時要做的不是爭論,而是凝聚共識,邁出支持填海的第一步。
對「明日大嶼」計劃,反對派一直以「倒錢入海」、「耗盡儲備」、「大白象工程」等論調大肆污名化,誤導市民。此次本港經濟學教授及學者聯署發聲,以翔實的數據、嚴密的經濟學思維論證,既彌補了此前計劃投資成本效益評估不詳的不足,可引發各界深入討論計劃的長遠社會效益。學者以學識、數據分析計劃的可行性,以理服人,遠勝反對填海的空喊口號、危言聳聽。
「明日大嶼」填海是具成本效益的投資,這一點毋庸置疑。按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人工島填海的成本每方呎為1300至1500元,總成本為五、六千億。而政府最新收回新界棕地或農地每平方呎1350元,加上25%的損失補貼即近1700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結合多方估算皆顯示,填海成本效益好過其他獲取土地的辦法。
其次,眾所周知,土地在香港是寶貴的資產。「明日大嶼」填海土地收入可觀。學者們估算,按政府最新的資料,第一階段1000公頃的交椅洲填海,將提供40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等同中環8成,按每呎樓面地價9000元的保守估計(即啟德地價7成),商業土地收入就有約3600億元。而整個填海項目的賣地收入將達到8400億元,足以抵消填海的成本。另外,填海的商業用地的賣地收入及島上可創34萬個職位衍生的稅收及經濟收益,財政收入更可觀。
除了看得見、算得出的經濟賬外,「明日大嶼」更具有難以計算的社會效益。首先,人工島將興建28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對解決房屋問題效益顯著,還可改善生活環境,有利香港人心思穩,社會和諧;新的商業和社區服務,可以創造34萬個職位,對香港改善就業意義深遠;「明日大嶼」緊鄰正填海的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對接粵西及東盟市場,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引擎地位;國家加大服務貿易開放步伐,教育、醫療等加速開放,香港將成為國家與世界先進服務業的最佳對接點,「明日大嶼」作為香港的第三個商業中心,正好大力發展現代化服務業。
全面理性的評估顯示,政府應果斷推行「明日大嶼」計劃,為香港前行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