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1月中國首次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發射北斗三號衛星開始,短短一年間,19顆北斗三號衛星高掛太空,完成了北斗三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如此高質量、高效率的衛星研發工作,參與的衛星試驗人員只有此前一半,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中國航天人究竟有何種「獨門絕技」?
發射場全流程僅35天
在北斗三號的測試中,五院首次在北斗三號衛星測試中採用遠程測試的方法,西昌北京實時聯動,充分發揮後方判讀專家的保障作用,從而提高了發射場測試效率,發射場試驗隊人員人數較以往減少近一半,雙星發射場的全流程時間由北斗三號試驗星的55天壓縮到了35天。
據介紹,在北斗三號研製過程中,航天科技五院針對北斗衛星批量研製特點,打造出AIT研製脈動式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採用智能檢驗裝配、三維總裝等新技術,使得研製效率實現了革命性提升。通過高性能運算單元、中心管理單元等先進技術,衛星擁有至少60天的完全自主運行能力。
此外,高模量碳纖維太陽翼基板國產化攻關成功、桁架結構主承力結構升級,打造出「更強壯」的中國星。新一代國產高精度銣原子鐘和新型導航信號在北斗三號衛星上的成功應用,頻率穩定度和信號質量較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大幅提高,推動導航水平達到「米級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