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貧窮人口創新高,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當局研究以服務券形式做基層的課餘託管服務,滿足基層家庭需要。本港幼兒託管服務嚴重不足,既惡化了「少子化」、老齡化趨勢,亦是導致基層家庭難以脫貧的重要原因。當局研究加強幼兒託管服務,顯然有助釋放勞動力,有利基層脫貧,同時亦可減少兒童被疏忽照顧的風險,有助社會和諧,可謂既是兒童的福利,又是家長的福音。有關部門宜從速研究具體措施,增撥資源,盡快落實此造福市民的政策。
政府早前公佈,去年本港兒童貧窮率17.5%,較前年上升0.3個百分點,同時本港很多企業都面對勞動力不足、招聘困難的問題。分析本港基層家庭貧窮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家中幼兒無人照顧,導致父母其中一方不能投身職場,或只能做兼職散工。這種狀況,既令基層家庭不能增加收入,也讓社會減少了寶貴的勞動人口。
要讓父母「騰出雙手」,必須增加託兒服務,但偏偏本港此項服務十分緊缺。根據統計處2016年的數字,全港有16.2萬名2歲以內的幼兒,但幼兒中心名額僅得700多個,大約200名幼兒才有1個託兒名額,供求完全失衡。一些媽媽在懷孕期已經申請託兒服務名額,但到子女一兩歲仍沒有回音。相關情況在過去20多年不斷惡化,羅致光月前曾在網誌披露,本港的日間託兒服務名額由1995至1996年高峰期的1530個,下降至現時大約只有747個,數量腰斬。這與當局設法提高生育率的目標背道而馳。
要扭轉這種局面,首先需當局增撥資源,給非牟利機構提供更多託兒服務名額。據相關機構反映,政府對託兒服務的資助偏低,只佔運營成本約一成。對此,勞福局承諾增加資源,提出未來2年增加300個名額的目標,設法「追落後」。
其次是提高託兒服務的靈活性,羅致光提出設立「課餘託管券」的方式,做到「錢跟人走」,以滿足基層家庭的需要。事實上,當局過去多年推行的「學券」、「醫療券」等資助服務,將資助對象由認可機構變成合資格個人,的確可增加市場提供相關服務的動力和靈活性,值得推廣到託兒服務領域。
總括而言,本港社會一方面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對家庭少子化、跨代貧窮等老大難問題,而政府對託兒服務投入不足亦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相關因素。養育幼童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政府將此視為長遠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加強幼兒託管服務,對整個社會大有裨益。增加託兒服務是一項德政,政府要好事做好,要盡快落實,令市民早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