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報告批評香港電台(港台)在提供廣播節目中涉及多個問題,包括為教育局製作的教育節目收視率低且製作成本高等。市民日益倚重互聯網獲取資訊,港台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加上港台的部分政論節目立場偏頗,導致公信力下降、觀眾流失。港台必須認真看待審計署報告,按照報告建議,改善營運,提升效益,多製作立場持平的節目,挽回公眾信心。
審計署報告指出,港台電視31/31A在今年1月至6月的平均收視率只有0.1點,相當於只有6400名觀眾;同時重播節目的播放時數,由2014至15年度的2358小時,增加至2017至18年度的4877小時。港台由政府撥款維持,港台節目收視低,無人看,等同浪費納稅人金錢。
廉政公署早在2015年就數碼電視頻道外購節目檢討時,已發現港台外購節目可能構成合謀風險,有繞過政府標準採購程序、優待某個供應商之嫌。今次審計署的報告再次指出同樣問題,凸顯港台未有改善有關問題。
對於審計署的批評,港台的回應稱,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收視率只是參考指標,港台提供的服務,可補商營機構的不足。雖然,作為公營廣播機構,不應一味追求收視率,政府對港台亦從未循收視率進行考核,但這不等於港台可以無視收視率低的問題。政府每年投放10億港元予港台,並非小數目,是「熄機」前的亞洲電視一年開支3億元的3倍,但港台的收視率比當年的亞視還低,當然有必要檢討運作的效益,這是向市民負責。
港台近年一些政論節目立場偏頗,以「個人意見節目」作擋箭牌,發放有失公允的信息,早已被各界詬病。諸如《頭條新聞》、《城市論壇》等節目,明顯偏向反對派,甚至作出揶揄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言論,支持政府施政的聲音、建制派發聲的機會不足。港台作為公營電台,厚此薄彼,沒有達到公平客觀的要求,這種預設的政治立場,早已引起社會廣泛不滿。
港台問題叢生,非始於今日,市民難以接受。今次審計署報告揭露港台效益低下、有合謀嫌疑等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針對審計署提出的四個範疇共18點建議,港台不能一味推諉,繼續我行我素,必須深刻檢討、徹底改正。一方面要檢討電視和電台節目外購程序,設立公開、透明和公正的採購制度,杜絕私相授受的可能;另一方面要豐富節目內容,尤其是多製作高質素、立場持平、反映主流民意的節目。只有這樣,才能讓港台服務更貼近市民,受到公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