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文解惑】主動救孺子 因心存惻隱

2018-12-21

關於人性本質,孟子主張「性本善」,告子主張「性無善惡」,荀子則主張「性本惡」,何者為是,聚訟紛紜。孟子為論證「人性本善」之合理,嘗提出許多不同論據,其中最有感染力的,應當是《孟子.公孫丑上》所舉的經驗論證,其文曰: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ヾ。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ゝ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ゞ見孺子々將入於井,皆有怵惕ぁ惻隱あ之心。非所以內交ぃ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い於鄉黨ぅ朋友也,非惡其聲う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認為,人生來有最基本、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也可說是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因此,當我們看到別人遇害或受苦,內心也自然會感到不安難過。這種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同理心,實與種種外在因素無關,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人具備這種惻隱同情之心,正可證明人的本性善良。

近年,越來越多科學家從事關於人性本善的試驗與研究,或許在未來不久,孟子的「性善論」將可找到合理的科學根據。我們拭目以待。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他人的心。先王具有這種心性,於是便有體恤民眾的善政。以憐恤他人的心性,推行體恤民眾的善政,治理天下就會像運物於手掌上那樣輕易。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他人的心』,是因為今下不論何人,若突然看見有小孩即將墮入井中,皆必會有驚懼同情之心。這並非是為了與孩子的父母攀結關係,並非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聲譽,亦並非是厭惡見死不救的污名。(而是因為他本身具有憐憫他人的善心。)由此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愧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的也不能算是人。」

註釋

ヾ 不忍人之心:不忍他人受苦的心,尤指同情心、憐憫心、慈悲心。

ゝ 斯:連詞,表示承接意義,尤「則」、「便」義。

ゞ 乍:忽然。《廣雅》:「乍,暫也。」《說文》:「乍,止也,一曰亡也。」段玉裁注云:「亡與止亡者皆必在倉猝,故引申為倉猝之稱。」

々 孺子:小孩子。《說文解字注》曰:「孺,乳子也。以疊簻偽V。凡幼者曰孺子。」

ぁ 怵惕:驚懼動容貌。《說文》:「怵,恐也。」《玉篇》:「惕,懼也。」是兩者為同義複詞,皆表驚懼之義。朱熹《集注》:「怵惕,驚動貌。」

あ 惻隱:哀痛感傷貌。《說文》:「惻,痛也。」隱,本指隱蔽、藏匿,此用引申義,尤《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之「隱」,趙岐注曰:「隱,痛也。」是兩者亦為同義複詞,皆表哀痛之義。朱熹《集注》:「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

ぃ 內交:結交。內,通作「納」,尤接納義。

い 要譽:博取名譽。要,通作「邀」,尤招、謀義。

ぅ 鄉黨:兩者皆為古代地方籍的編制單位,此泛指鄉里鄰居。《周禮.大司徒》:「五族為黨。」注云:「百家。」又《大司徒》:「五州為鄉。」注云:「萬二千五百家。」

う 惡其聲:指厭惡見死不救的污名。此處「其」為代詞,諸家或以為當指代小孩,指厭惡孩子的哭叫聲,亦可通解。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