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政府擁主導權 填海造地彈性大

2019-01-0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在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和東大嶼都會一直較受爭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認為,填海造地所得土地全數由政府擁有,有全面主導權,有助打破目前「零和遊戲」的土地困局,但政府必須制定措施,緩減填海對環境影響。報告又形容東大嶼都會可創造更大面積的土地,規劃靈活性和時間可控性高,是突破現有各類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

小組認為,填海所帶來的新增土地能提供較大的規劃彈性,讓政府可從宏觀角度檢視各類用地的需求,並作出整全規劃,更有助打破目前「零和遊戲」的土地困局,所得土地全數由政府擁有,有全面主導權,因此小組原則上支持於五個擬議的近岸地點填海造地。

不過,報告認為政府必須作充分的前期研究及規劃,以及按法定機制展開環境影響評估,並制訂合適措施,緩減填海工程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亦應為可行性及規劃研究提供更多資料及分析,特別是就現有交通基建的承載力是否足夠,回應居民關注。

建島不涉收地 制約少夠靈活

至於在東大嶼都會填海1,000公頃的計劃,報告指出,興建人工島面對較少鄰近設施或土地用途的制約,可創造更大面積的土地,規劃靈活性更高,是少數能於可控制時間內提供完整「大板塊」的土地供應選項,而人工島具策略性意義,有助理順目前人口及就業機會分佈不均的情況,新增的策略運輸基建設施,可大大疏導屯門公路及西鐵的擠塞情況。

小組指出,東大嶼都會不涉及收地及重置的安排,興建人工島在時間上的可控性高,因此是突破現有各類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但政府必須回應及小心處理對環境及海洋生態的影響、所需的成本及時間,以及人工島是否能夠抵禦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影響。小組認為政府應盡快展開前期研究及規劃工作,以收集更多資料及數據,決定下一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小組沿用當初政府在《2030+》諮詢的1,000公頃,而非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共1,700公頃,只是備悉政府有這個規劃,現時未有具體的推展時間表,而最終的填海範圍,仍要視乎政府的研究結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