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第八批中國青年赴非洲塞舌爾(Seychelles)義工隊13名青年義工順利完成海外義務工作,本周返回國內。他們是中國青年義工海外服務計劃成員,分別作為內科醫生、社區醫生、針灸師、電力分配工程師、網絡工程師、建築工程師、體藝教師,為塞舌爾在醫療救助、文化交流、技術支持、技能培訓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援。參與義務援助工作的醫生回憶起在當地的工作說,儘管適應和融入的過程有些辛苦,但是聽到病人們一句句「Thank you」,看到他們康復,就特別開心。一批又一批的義工,在中非間架起了傳遞友誼和溫暖的橋樑。
中國青年義工海外服務計劃由共青團中央和商務部部署,援塞義工隊在廣州招募,全國海選。最終,來自不同省市的13名義工成功獲得徵召,於去年春節前夕出發前往塞舌爾。
救死扶傷 詮釋醫者大愛
塞舌爾醫療資源和醫生十分短缺,義工隊中,醫生成為人數最多的職業。
「多年以前,一位援非醫生給我媽媽治好了闌尾炎,我和媽媽都覺得他們都很厲害,也很崇拜他們,因此,當援非醫生,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心願,媽媽也非常贊同。」義工隊醫生之一段然說。
然而,到異國他鄉從事醫療工作,困難遠超國內,首當其衝便是語言和工作習慣。
「工作之初,要經歷艱難的學習適應過程。醫院的病歷、醫囑、處方、檢查申請單及大部分檢查報告都是手寫的,而醫生又來自多個國家。所以,我的最大障礙是各種口音的英語口語和潦草如天書的醫療文書。」全科醫生何宇霞說,為了克服語言關,每天下班回到駐地,她都在啃專業英語書及瀏覽塞舌爾醫院常用藥物列表。
何宇霞表示,工作雖然很辛苦很累,但病人投來的感激眼光、一句句「Thank you」,讓她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一名重症哮喘病患者嚴重低氧,我在深切治療部(ICU)醫生到來之前,給他及時做了心肺復甦,贏得黃金搶救時間,這件事我特別開心。」何宇霞說。
無藥可用 針灸優勢顯效
據了解,塞舌爾遠離大陸,工業、手工業基礎薄弱,糧食、生活用品、生產資料依賴進口,更別提醫療藥品及用品了。當無藥可用的時候,針灸在治療多種疾病上,就逐漸體現優勢。針灸科醫生彭意說,一位當地醫生受肩頸腰痛折磨,多次前來做針灸治療。病情得到很大緩解,該位醫生特意給彭意寫了一張感謝卡。
據悉,援塞醫生來自全球各地,而中國醫生最多,當地居民也對來自「China」的醫生充滿敬意。段然說,有時候走在路上,當地居民會特意停車,搭載他們前往目的地。
據悉,援塞期間,塞舌爾副總統梅里頓(Vincent Meriton)在總統辦公地高規格接待了義工一行,表達對他們的謝意和敬意。「我們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為中國歷任義工們的辛苦努力。」
段然說,援塞經歷更讓他堅定信仰,今後從醫工作,無論種族、國籍,他必當盡心救治,踐行醫者仁心。
來自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義工李桂東是這批義工中最年輕的醫生,義工經歷讓他真正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年輕人要有學識、有理想,提升自己,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他們只是眾多中國援塞義工中的代表,一批批中國義工在那裡傳遞愛心,推動中非傳統友誼。據悉,從2007年起,廣州作為內地首個獨立承接中國青年義工海外服務計劃的副省級城市,開始向塞舌爾外派義工。截至目前,廣州先後派出共計81名義工赴塞舌爾開展醫療衛生、外語教育、藝術培訓、文化交流、電力工程、網絡工程等方面的義工服務,彰顯了新時期中國青年的良好風貌,為促進中塞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