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4日藝發局轄下的戲曲組成立「戲曲界關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工作小組」(下稱「戲曲界關注西九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
會上,前輩陳笑風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戲曲界解決生存困難的問題,並要大力支持和照顧戲曲,讓它一方面對社會經濟和旅遊業作出貢獻,同時可以找尋到生存的空間。他指政府能夠提供固定演出場地和成立駐場劇團,都是對發展戲曲很有幫助。
親身經歷香港粵劇的興衰的李香琴,提出政府一要重視戲曲界,二要撥款栽培下一代,三要在西九龍提供核心表演場地。有了這三個條件,戲曲界才會有發展。
班主高金沛批評粵劇新一代水平差,最好能提供實驗劇場給他們實習,提升表演質素;同時,粵劇界也要爭取年輕的觀眾。
曲藝界著名樂師陳汝騫和劉永全同聲說要爭取政府資助粵劇,改變長期不盛不衰、自生自滅的生態。劉氏更指出政府提供租金收費合理的場地,劇團不用擔心票房收入,便會把更多資金用於製作,水準便會提高。
致力青少年粵劇培訓工作的張寶華認為須重視戲曲保存中國文化藝術的作用。保存粵劇,便是保存廣東的地方藝術,對西方遊客有吸引力,有助推動旅遊事業,對本港經濟有實質貢獻。因此,西九龍文娛區設專演戲曲的場地,也是理所當然。
青年樂師王勝焜認為近年有多個兒童粵劇團出現、也有中、小學粵曲比賽,證明只要政府肯推動,提供適當渠道,青少年自然會愛上粵劇。
長期努力安排中國不同地方戲曲來港演出的張明慨嘆回歸後,戲曲的地位未獲提高。他認為特區政府應對中國戲曲採取傾側政策,把它放入香港藝術的發展核心。
京、越劇界前輩韋瑞群、鄭惠和、蔣崇禮及潮劇的劉福光都批評政府忽視傳統表演藝術,他們在缺乏資援和表演場地的情況下,只能「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
總括來說,參加會議的戲曲工作者一致認為政府在過去的日子並不重視戲曲和傳統表演藝術,戲曲界處於自生自滅的生態,跟政府撥款資助其它藝團相比,真是地底泥和天上雲的分別。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