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助新來港者融社會 讓知識改變命運

2019-02-18

通識教育科單元一中,有關身份認同的內容,通常教師在教學上都會以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為議題,探討兩者融入香港的困難,在此筆者建議同學們找出兩者在適應香港生活的共同障礙,以便在應考時可以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相關的概念與示例。

語文文化 難以融入

首先,他們所用的第一語言多非廣東話或中文,因而面對溝通障礙,令他們難以適應香港生活。以少數族裔為例,他們的第一語言並非廣東話,難以用中文溝通;但香港是以一個廣東話為主的社會,所以他們難以與港人溝通,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不少溝通障礙。由於這些溝通障礙,所以難以融入香港社會。因此,他們亦難以適應香港生活。

其次,他們因為行為或文化等方面不被了解,容易受到港人歧視。以新來港人士為例,港人與內地人的生活文化有差別,容易造成偏見,而這些偏見使新移民容易被港人歧視;而少數族裔的文化,包括信仰和生活習慣亦難以被港人了解,使他們在融入香港社會時出現困難。

再者,他們難以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機會,所以向上流動機會低。以少數族裔為例,少數族裔學生中文稍遜,但中文是文憑試考試中必考科目,中文程度低令他們難以和本地學生競爭和升學,對他們十分不公平。由於他們難以升學、受僱主歧視等問題,所以亦難得到工作機會,因而難以透過教育和工作改善生活狀況,向上流動機會低。因為無法脫離弱勢社群行列,更難融入社會。

總的來說,溝通障礙、備受歧視、向上流動機會低,都導致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和適應香港的生活。

公民教育 消除歧視

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幫助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適應香港生活?由於新移民和少數族裔在適應香港的生活時有不少困難,社會應從教育和福利方面入手,制定政策協助他們。

透過加強本地學生的公民教育,能漸漸減少港人對他們的歧視。因為歧視是基於人的價值觀,惟有透過公民教育,如增加德育課程和當中關於反歧視的內容,才能減少歧視的出現。同學要注意的是,教育需要長時間的投入,隨時間的推移和本地學生的成長,本港社會對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的歧視自然會漸漸減少。

此外,在社會支援方面,透過加強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的就業培訓,能增加他們以工作向上流動的機會。透過為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求職者提供就業培訓的津貼,方便他們學習不同技能,以投身不同行業,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當工作機會增加,他們更容易透過努力工作改善生活狀況,而社會地位亦更容易得到提升。

然而,推行這些政策時會面對一定的困難,主要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政府的資源有限,如何適當分配資源是一個大問題。近年的關愛基金,便聯合商界的力量,增加可動用的資源,以便資源分配能更靈活,又不會影響其他現行政策的施行,讓各界共肩扶助弱勢的責任。■洪昭隆老師天主教培聖中學公民教育主任及通識教育科教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