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琴台客聚】終於找到「姨甥」!

2019-02-18
■早年的《辭海》:姨甥。   作者提供■早年的《辭海》:姨甥。 作者提供

潘國森

看官若為廣府人,見本文標題或會質問:「潘老頭到老未婚,何來姨甥哉?」

實情是潘某人找到「姨甥」的書證而已!

此事困擾「我老人家」多年!話說潘某人小時候,間有待字閨中的女性朋友聲稱「我外甥」如何如何......甚為刺耳。於是苦苦相勸:「小姐未嫁,何來外甥?那小孩是你姐姐所生,他喊你阿姨,是你姨甥呀!」當時年紀尚輕,小姐「聽者藐藐」,再解釋道:「待得你找到老公,他姊妹的孩子喊他舅父,喊你舅母,才是你的外甥。」

又過了些日子,另一位未嫁姑娘犯了相同的「錯誤」,這回她卻拿出書證,原來許多通行的工具書都說「外甥」是:「姐或妹的兒子。」「我老人家」一看,就知是編字書辭典的人大意出錯,應該是古人重男輕女的結果。於男人來說,「外甥」又確是「姐或妹的兒子」;女人又當別論。

後來我請教一位原籍浙江、年過七十的北京老教授,他也未聽過「姨甥」一詞,還幫我問九十多歲的姨媽。「老姨媽」受過高等教育,也不知「姨甥」為何物,難怪她的「小姨甥」不知「姨甥」了!

讀者如果記憶力驚人,或有印象此故事「潘老人家」講過,即是二零一零年十月十日本欄的〈姨甥與外甥〉一文。

近日,「潘老人家」終於找到「姨甥」!在民國時代作家舒新城(一八九三至一九六零)主編的《辭海》找到,是書由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一八八六至一九四一,陸費為複姓)於一九一五年開始編纂,一九三六年出版。

姨丈與姨父同義,我們廣府人習慣是口語稱姨丈、書面語才用姨父;與姑丈、姑父同論。這一版《辭海》於「姨甥」解釋為:「稱母姐妹之夫為姨丈,自稱姨甥。」這條不引書證,不似姨丈、姨父、姨母各條都引用古籍。「我老人家」猜想不引書證就是信任「資深語言用家」。但是這個解釋實在「不明主次」、「未得要領」!

訓詁學實是辭書學的基礎!近代訓詁學大師黃侃(一八八六至一九三五)指出「訓詁」是「語言解釋語言」,辭書學是編纂辭典的專門學問,就是要求精確地用「語言解釋語言」。

「姨甥」應該從「姨母」出!我們廣府人重視長幼有序,母之姐曰「姨媽」、母之妹曰「阿姨」。現代人多遲婚不婚,母之姐若雲英未嫁,有些時候惟有「違禮」稱「姨」而不言「媽」了。父之姐曰「姑媽」、父之妹曰「姑姐」,在今天香港的語用實況,亦間有相近的調整。

《辭海》這條錯在何處?錯在「姨甥」只涉及母親的姐妹,這些姐妹不必已出嫁,若未出嫁又何來姨丈(父)?所以這一條應該改寫為:「稱母之姐妹為姨母或阿姨,男自稱姨甥、女自稱姨甥女。」這樣才更精準,因為姨丈可以從來不存在!

回到「外甥」,應該是:「稱母之兄弟為舅父,男自稱外甥、女自稱外甥女。」小時候常參考《辭海》,感謝陸費先生、感謝舒先生!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